蛇毒PAR4抑制剂的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1 21:35:19

一.项目的立项依据

1.研究背景

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栓引起的血管腔狭窄与闭塞,使主要脏器发生缺血和梗塞而引发机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常表现为心肌梗死、缺血性脑梗死、静脉血栓栓塞等。全球每年被心脑血管疾病夺走生命的人数达1200万,接近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4,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其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5》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0%,城市为42.51%。[1]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市场上的抗凝血药物,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达肝素、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华法林等,这些药物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许多大型临床试验的证实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2]然而,这些药物具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如:药效学或药动学存在不可预测性,易导致出血;需要实验室监测以调整剂量(如肝素、华法林);肝素还存在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及骨质疏松症的潜在风险;非胃肠道给药(如肝素、低分子肝素)不方便应用等。[3]基于此,目前作用于凝血级联效应中不同凝血因子的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层出不穷。但抗凝药的最终目标是能减弱血栓形成而不影响出血。现有的新型抗凝药物比传统抗凝药物更接近该目标,但仍不完善。随着凝血机制的不断研究,开发以不同凝血因子为靶点的新型抗凝药物已成为新趋势。

2 凝血酶信号传导及血小板受体活化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血栓与止血,具有复杂的细胞结构。任何凝血过程都涉及血小板的活化。凝血反应是一个复杂的信号级连过程,凝血酶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凝血酶能调控血小板聚集和血液衍生蛋白形成凝血块,凝血酶也是最强的血小板活化剂,因此识别血小板表面凝血酶受体对于血栓与止血研究至关重要,同时能促进新型抗栓治疗。

2.1 PAS家族

由于凝血酶与血小板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了解凝血酶对血小板的作用一直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最近十年来,人们已证实凝血酶的细胞反应至少是部分地通过一个G蛋白偶连受体的小家族PARs(protease-aetivatedreeeptors)介导进行信号传导。同其他类型的GPCR一样,PARs 也具有单链七次跨膜的特性。PARs 是血小板中主要的受体之一,迄今为止有有四个蛋白激酶受体发现,分别为PAR1,PAR2,PAR3和 PAR4。人类血小板表达PAR1和PAR4,鼠科动物血小板表达 PAR3和PAR4,而不表达PAR1。

2.2 凝血酶重要受体PAR4激活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