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淤泥中微生物的分离及其产物活性鉴定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1.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特殊生长环境下的微生物往往具有某些特别的活性,本课题旨在分离异龙湖、呼伦湖、岱海、田螺山四地微生物,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并筛选出具有药用价值的菌株。
2.实验流程2.1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及保存1) 培养基的配制:分别配制PDA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分别用于放线菌、真菌、细菌的培养;2) 土壤稀释:分别取湖底淤泥(取自异龙湖、呼伦湖、岱海、田螺山湖)适量用生理盐水稀释,并用梯度稀释的方法制备10-1、10-2浓度混悬液;3) 培养:每个样品的每个浓度混悬液取100微升至固体培养基上,用涂布棒涂布均匀。
将涂布好的平板分别放置在-4℃、25℃、37℃下培养;4) 划线分离:在培养好的固体培养基上分别挑选不同的真菌、放线菌、细菌的单菌落用平板画线的方法接种到新的固体平板上;5) 保存菌种:在分离划线的平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到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培养,添加50%甘油,并置于4℃冰箱保存,定期移植。
2.2抗菌活性鉴定1) 发酵:将分离得到的各菌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2) 制备含菌平板:分别吸取适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培养液少许,加到两个灭菌的空平板中,导入融化的固体培养基,摇匀,制成含菌平板;3) 发酵液预处理:将发酵液过滤去除菌体,并稀释到适宜浓度;4) 将滤纸片剪成合适大小,浸泡发酵液后放置在含菌平板中;5) 培养:将上述平板放置于37℃培养24h,观察抑菌圈大小,判断抑菌活性。
2.3 MTT法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实验1) 将标准细胞配制成1*105 浓度的悬液,接种100mu;L于96孔板,培养24h;2) 发酵液稀释到适宜浓度,取100mu;L至实验组每孔,作用48h;3) 离心,弃上清,加100mu;L MTT,作用4h;4) 离心,弃上清,加150mu;L DMSO,震荡10min,酶标仪570nm处检测吸光值,判断抗肿瘤活性。
2.4预期达到的目标1) 从湖泊淤泥中分离得到的真菌、细菌、放线菌菌株。
2) 从分离的菌株中筛选出能够产生抗菌或抗肿瘤活性产物的菌株。
3.文献综述湖泊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湖泊之间的相对隔离造成了每一个湖泊都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而在湖泊中生存的微生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往往进化出各自独特的生理生化机制,能够产生具有某些特殊活性的化合物如酶、抗生素、脂类、萜类、毒素等。
这些自身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微生物在极端的环境下经过长年的生长和代谢,积累了大量的抗菌、抗肿瘤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用开发价值,本综述将围绕国内外对于湖泊微生物的抗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