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1 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其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TIA和腔隙性脑梗死[1]。
脑血管病作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近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成为公共健康关注的焦点以及医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新发脑缺血疾病150-200万例,目前,我国人有700余万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缺血疾病患者约占808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可分为无法干预和可以干预两类[2],前者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遗传因素等;后者主要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酗酒、吸烟、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饮食过咸、运动缺乏等。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机理脑缺血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1)脑部能量衰竭,葡萄糖无氧酵解导致大量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2)兴奋性谷氨酸发生转运和再摄取障碍,致钙离子内流、超载,引发神经细胞急性肿胀,代谢衰竭而死亡;(3)破坏细胞内自由基产生、清除平衡状态,致细胞膜胆固醇含量耗竭;(4)白细胞浸润所致的炎症反应;(5)神经细胞钙离子超载引发的一系列有害代谢反应[3];(6)NO及NOS的作用;(7)激活细胞凋亡控制基因。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脑缺血病的现代治疗思想主要有两种:(1)重新开放受阻脑血管,使缺血区脑组织再灌注;(2)提高脑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预防及防治并发症,减轻代谢毒性物质对缺血区组织的损伤。
1.2.1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主要以早期回复血流,减轻脑缺血程度,减少缺血区脑神经细胞损伤为目的。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急性脑缺血溶栓治疗方法之一。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