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老年痴呆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文献综述

 2023-03-08 14:32:13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持续延长,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增高,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人数也随之递升。

有数据表明,在65~69岁老人中患轻度至严重痴呆者占1.5% ,而在85~89岁老人中这一比率则上升到到21% ,90岁以上老人发生率高达39 %[1],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四大疾病,而老年痴呆症已成为常见的死亡原因的第四位。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即老年性痴呆症,是最常见的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大脑退行性病变。

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丧失、语言交流障碍以及抽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的衰退,并伴随行为障碍及情绪异常等,直至生活不能自理,仅以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为例,60岁以上人群中就有约5%的AD患者。

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被探明,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例如beta;-淀粉样肽累积[2], tau;-蛋白聚合或是低浓度的乙酰胆碱[3]等因素在AD的病理生理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尽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AD目前尚未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新药开发方案。

目前,世界上比较被广泛接受的是AD的胆碱能缺失学说。

病理学研究发现AD患者脑内的胆碱能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NETs)、老年斑(senile plaque)和选择性神经元死亡[4],而增加脑内乙酰胆碱(Ach)水平可以改善AD患者的临床症状。

其途径包括:(1)应用Ach前体药物;(2)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减少脑内乙酰胆碱的分解;(3)激活突触后胆碱受体(M和N受体);(4)增加Ach的合成释放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