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中的宇宙之王
——《坚果壳》中胎儿身份的伦理认同
摘要:本文以麦克尤恩的《坚果壳》为分析对象,着眼于作品中呈现出的胎儿身份的伦理认同问题,描述胎儿通过伦理精神实现“单一性”身份对“普遍性”伦理关系的认同。书中的胎儿虽然未曾出世,但却因其持续不断的思考,呈现出他对于自身身份的伦理认同的疑难。伦理败坏的家庭使他处于“爱的犹疑”状态,生命共同体消解,生存空间的无序性使他难以构建自我身份。他在“个体”与“虚假集体”中徘徊,又终于构建了对与世界的认同,实现了主体的形成,也成功复仇。麦克尤恩对于身份问题的关注是一个作家对于人类未来的关注。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 《坚果壳》; 伦理认同; 认同危机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于《坚果壳》的研究综述
作为麦克尤恩的新作之一,《坚果壳》在国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与透彻,研究方向集中在叙事学、互文性等理论上。提起麦克尤恩的《坚果壳》,就不得不关注其写作技巧,特别是他的叙事技巧中对于婴儿视角的选择。如Khalid Sultan Thabet Abdu 在《伊恩·麦克尤恩的〈坚果壳〉:对其主位结构的批判性研究》(Ian McEwanrsquo;s Nutshell: A Critical Study of Its Thematic Structure)中巧妙的将所有其他与叙事相关的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考察其概念结构和主体结构以及元虚构的叙事模式,分析了象征主义和意象对小说主题结构的影响,表达了Abdu 对于麦克尤恩创作实验的赞赏。Yi Li Tang在《伊恩·麦克尤恩〈坚果壳〉中人物叙述的修辞与伦理》(A Rhetoric and Ethics of Character Narration in Ian McEwanrsquo;s Nutshell)中运用费伦的人物叙事修辞理论分析了麦克尤恩小说《坚果壳》的叙事修辞与伦理,肯定了麦氏胎儿视角的选择,并认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的爱将促使胎儿看到人性的善良,并可能最终使他达到伦理启蒙的目的。
其次,由于《坚果壳》的内容本身与《哈姆雷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国外的《坚果壳》研究一般都把焦点聚焦在其与《哈姆雷特》的关系上,以此为起点运用互文性、叙事学、空间概念、身份等理论分析“现代哈姆雷特”。G. Aarthi, M.A.的《伊恩·麦克尤恩〈坚果壳〉中互文性的整体性》(Integrality of Intertextuality in Ian Mcewanrsquo;s Nutshell)就通过互文性理论分析其与《哈姆雷特》文本之间是如何相互转换的,并以此来说明“互文性”在当代写作中的重要性。Alicia Muro在《颠倒的哈姆雷特:伊恩·麦克尤恩的〈坚果壳〉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现代化》(Hamlet Upside Down: Ian McEwanrsquo;s Nutshell as a Modernization of Shakespearersquo;s Hamlet)也认同了其与《哈姆雷特》文本的互文性,但是更强调其对于文本的超越。通过反英雄化人物塑造、将母亲特鲁迪身份的中心化、隐含着的胎儿的俄狄浦斯情结等细节,重估了男主角以及他与女性角色的特殊关系,解决当代对性别和身份的忧虑(Nutshell tackles with contemporary worries on gender and identity by means of the reevaluation of the male protagonist and his peculi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female characters) 。这是对文本简单“戏仿”意义上的超越。Fatemeh Jalali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用梅勒妮·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研究《坚果壳》,分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Jovana Srećković 在《〈坚果壳〉中的流行文化:伊恩·麦克尤恩的现代哈姆雷特》(Popular Culture in (A) Nutshell: Ian McEwanrsquo;s Modern Hamlet)中从文化研究的领域,通过文本中的流行文化因素探索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身份问题,集中展示了黑暗的当代社会,也进一步证明了麦克尤恩的写作才能。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有向现代人身份研究的侧重。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