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1.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壳聚糖(Chitosan)是由几丁质脱乙酰化得到的一种线性多糖,通过beta;-1,4-糖苷键连接2-乙酰氨基-2-脱氧-beta;-D-毗喃葡萄糖和2-氨基-2-脱氧-beta;-D-毗喃葡萄糖而成[1]。
壳聚糖中含有相当不稳定的糖苷键,其糖苷键断裂可得到具有可变聚合度的壳聚糖寡聚体[2]。
研究发现,壳聚糖降解得到的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具有分子质量小、溶解性好、易被机体吸收、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且壳寡糖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菌、抗肿瘤、神经保护、降血脂等功效,因此壳寡糖在保健食品、生物医学、化妆品、化工、农业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3]。
目前主要通过化学法,物理法和酶解法来制备壳寡糖,而酶法降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既符合当前国家呼吁倡导的绿色生产,也能够专一性的降解得到目的聚合度的壳寡糖,因此成为制备可控聚合度壳寡糖的主要手段之一[4]。
酶降解法一般可分为非专一性酶降解[5]和专一性酶降解[6],其中非专一性酶包括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对壳聚糖的降解不充分,对酶的消耗量大,产物复杂且很难分离;专一性酶包括壳聚糖酶、甲壳质酶等,反应条件适宜,容易调控,是一种很好的壳寡糖制备方法[7]。
壳聚糖酶水解法是环保而高效的获得COS的方法。
然而,目前COS多由非壳聚糖酶法水解壳聚糖而来,而且目前报道的壳聚糖酶大多数稳定性和热恢复性不好,这些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8]。
因此,寻找新的具有优良特性的壳聚糖酶并用于制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COS至关重要。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壳聚糖酶的来源壳聚糖酶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和植物,1973年Shimosaka首次从土壤微生物中发现壳聚糖酶[9]。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