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某新材料有限公司综合楼隔震设计文献综述

 2023-06-04 12:24:38

文献综述

一、基础隔震技术1. 基础隔震结构概要1.1 传统抗震技术沿革根据文献归纳可将我国的抗震设防水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采取单一水准设防,要求在遭遇的地震影响相当于设计烈度时,建筑物的损坏不致使人民生命和重要生产设备遭受危害,建筑物不需修理或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在这一阶段在设计烈度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而是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损坏的。

但经过1976年唐山地震的沉痛教训,我国对原先抗震设防进行了里程碑意义的改进,在GBJ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三水准设防思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国至此进入了抗震设防的第二阶段。

而后根据国内外强震震害、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抗震设防水准进入如今新的阶段,也就是不仅仅要满足固定目标的抗震设防需要,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性能化的抗震设计方法。

而基础隔震结构就是基于性能化设计的一种抗震设计技术。

1.2 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概念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新型抗震技术,是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中设置隔震层以达到降低地震影响的效果,这种技术应用的底层逻辑就是通过增加系统的柔性和提供适当的阻尼从而实现结构和(或)部件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分离。

1.3 基础隔震系统的优点传统抗震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在遭遇地震时主体结构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强烈晃动,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小建筑物的晃动,使上部结构只发生微小的相对运动和变形,从而保证建筑物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发生损坏和倒塌。

因此,隔震结构具有以下优点:结构在遭遇地震时安全性大大提高;设计可以更加自由;结构的地震反应可以明显有效地减轻;房屋造价有所降低;防止内部物品在地震时带来的次生灾害;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损;抑制了振动时不适感(提高了安定感和居住性);可以保持机械、器具的功能;震后修复方便或无需修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