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激素处理对丹酚酸含量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12-28 12:22:17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背景/文献综述

丹参(Salvia milttorrhiza Bge),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隶属于唇形科(Labiatae)的鼠尾草属,是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味苦、微辛、性微寒,入药部位为它的干燥根及根茎,因为它的根呈红色,称之为“丹”;又因为它的形状像参,称之为“参”,所以得名“丹参”,又名血参、赤参、红根等等。丹参不仅能够活血调经,祛疲止痛,清心除烦,养血安神,而且在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主要生产地有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江苏、江西及湖南等。作为一味传统中药,丹参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东汉《神农本草经》最先记录它并将其列为上品,自此之后,北魏的《吴普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本草逢原》都有记载[1-4]

丹参不仅含有脂溶性化合物,还含有水溶性化合物[5]。在1930年至1940年这段时间,丹参进入了化学成分的研究阶段,刚开始主要研究的是脂溶性成分,脂溶性的化合物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ⅡB、隐丹参酮、紫丹参素、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等;但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丹参水溶性成分成为了科学家们主要的研究方向。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多数具有酚酸结构,主要包括丹参素、原儿茶醛、原儿茶酸、迷迭香酸、紫草酸、咖啡酸、丹酚酸(含有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丹酚酸D、丹酚酸E、丹酚酸F和丹酚酸G等)[6-7],其中的丹参素化学名为 3,4-二羟苯乳酸,是各种丹酚酸的基本化学结构。丹酚酸多数是由它与其它有机酸类化合物结合而成,例如:一分子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形成丹酚酸A(LAA);三分子的丹参素和一分子的咖啡酸缩合形成最常见的四聚物,丹参酚酸B(LAB);二分子丹参素缩合则形成丹酚酸C,其它丹酚酸亦有类似结构[8]

孟氏等[9]通过观察分析丹参多酚酸盐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发现:中、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发挥保护作用。陈氏等[10]通过研究丹参多酚酸B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OX40/OX40L免疫通路的影响发现:丹参多酚酸B可能通过调节OX40/OX40L信号通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反应。张氏[11]通过观察分析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与心功能的影响发现: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前列地尔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环,增强心功能。

由此可见,丹参酚酸类成分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极高,市场需求量大。然而,酚酸类化合物属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相比于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初生代谢产物[12],在正常情况下,植物体内含量较低,远远低于市场需求量,所以,通过合理的科学手段提高丹参中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至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尝试过各种可能的方法来提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其中通过添加诱导子来调节植物次生代谢信号转导途径,进而增加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方法效果明显且操作简便[13-15]。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可知,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可以诱导活化丹参培养细胞中的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AL),从而增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迷迭香酸的含量,而迷迭香酸又是丹参中酚酸类化合物的指标性成分丹酚酸B合成的前体物质[12,16-17]。而褪黑素对丹参酚酸类成分影响的研究较少,Park, S.等人研究发现褪黑素可以通过增加水稻种子根长从而促进根系生长发育[18]。考虑到丹参酚酸类成分在根中分布最多,褪黑素可能会通过促进根系生长发育而增加丹参中丹酚酸类成分含量。

所以本实验通过研究水杨酸、茉莉酸甲酯、褪黑素这三种激素处理对丹参丹酚酸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以期通过用上述激素作为诱导子调节丹参次生代谢信号转导途径来提高目标产物丹酚酸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丹酚酸的合成,优化丹酚酸药物制剂的原材料,对培育优良的丹参品种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研究不同植物激素处理对丹酚酸含量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水杨酸、茉莉酸甲酯、褪黑素作为诱导子处理丹参后对丹酚酸含量的影响以及相关丹酚酸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进而为通过添加诱导子调节植物次生代谢信号转导途径来提高目标产物丹酚酸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丹酚酸的合成,优化丹酚酸药物制剂的原材料打下基础。

三、采用的研究手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