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MSI-1抗耐药细菌感染活性及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30 17:19:04

一、研究背景

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近年来, 在临床治疗中结构新颖的抗生素发现匮乏, 抗药菌群迅猛发展, 使某些感染性疾病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耐药细菌及多重耐药细菌的不断出现及进化与抗生素的研发空白,使得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迫在眉睫。抗菌肽通常作用于细菌,具有特殊的作用机制,在真核生物的天然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古代进化中哺乳动物体内有效保留的免疫分子[1]。本课题拟以耐药细菌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实验室原有抗菌肽MSI-1抗耐药细菌的体内外活性。以细胞膜为主要研究靶点,研究它的抗菌作用机理,阐述结构与抗菌药效的关系,为耐药菌感染引起的临床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二、实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抗菌肽MSI-1的体外活性评价

1.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2,3]:多肽药物用液体培养基倍比稀释成不同的梯度后取100 mu;l接种至96孔板中,之后等体积加入经液体培养基稀释至105CFU/ml的菌悬液使药物的终浓度为512、256、128、64、32、16、8、4、2、1 mu;g/ml,同时设置不加药物的空白对照组。细菌置37℃培养16~18h,真菌置25℃培养48 h观察并记录试验的结果。以最低不长菌的药物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

2.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4]:取MIC测定中96孔板中未见菌落生长的培养物100 mu;l,加入无菌平皿中,倾注不大于55℃的相应的琼脂培养基,细菌培养置37℃培养24 h,真菌置28℃培养48 h后观察平皿中的菌落数,不长菌落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最低杀菌浓度。

杀菌曲线的测定[2,3]:将试验用菌用营养肉汤培养基稀释至约105CFU/ml,加入多肽MSI-1使其浓度为对应菌株的4 MIC,放置37℃细菌培养箱中培养。在0 min、30 min、60 min、120 min、240 min、480 min定时取200 mu;l混合培养物梯度稀释,进行平板活菌计数。同时设置生理盐水组为空白对照,以多肽作用时间为横坐标,菌落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杀菌曲线。

第二部分:体内活性评价(小鼠全身感染模型的建立和抗菌活性研究)

1.感染用菌株的培养与制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