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野豌豆属四种植物的形态与显微结构的区分与比较
摘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就野豌豆属植物的主要形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发现野豌豆属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含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又可作为牧草或绿肥,临床报道较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目前关于其药理作用的报道较少,今后要加强该属植物的药理研究。
关键词:野豌豆属;牧草;药理作用
箭舌豌豆
又称大巢菜,学名:Vicia sativa L.
一年或两年生草本,全体有毛。羽状复叶有卷须,小叶4—8对,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8—2厘米,宽0.3—0.7厘米,顶端截形,微凹,有小针尖,某部楔形,两面疏生黄色柔毛;托叶戟形,边缘有齿牙。花1—2朵生于叶腋,近无柄,紫色或红色;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渐尖,有白色疏短毛;子房无毛,无柄,花柱顶端背部有淡黄色须毛。荚果扁平,长2.5—4.5厘米,近无毛;种子数颗,圆球形,成熟时黑褐色。花期4—5月。产全省各地,生于山坡杂草丛或麦田中;分布几遍全国。全草是国内外一种重要的绿肥饲料植物;药用有活血平胃、利五脏、明目的功效,捣烂外敷可治疗疮,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近年来澳大利亚引进的“箭舌豌豆6625”属本种,具有早发、速生、早熟、稳产、高产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已在江苏省的徐州、淮阴、盐城等地区逐渐推广,最好在9月中下旬播种。
箭舌豌豆种子中氰氢酸含量高低因品种不同而差异显著,而茎叶中氰氢酸含量甚低。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植株各器官(种子除外)氰氢酸含量均很低。箭舌豌豆种子中氰氢酸含量与栽培环境的关系不密切。[1]
小巢菜
学名:Vicia hirstua(L.)S.F.Gary(Ervum hirsutum L.)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