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是一种大B淋巴细胞弥漫性恶性增生性疾病,瘤细胞核至少2倍于正常淋巴细胞核或大于巨噬细胞核【1】。它是成人中最常见的一种淋巴瘤,占据两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一些。它在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对化疗的反应及预后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2】。
核转录因子NF-kappa;B(nucleartranscriptionfactorkappa;B,NF-kappa;B)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内的种可诱导的转录因子家族蛋白。NF-kappa;B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它与免疫细胞的活化,T、B淋巴细胞的发育,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多种细胞活动有关。正常的NF-kappa;B活化是受严格控制的,它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异常的NF-kappa;B连续性活化可导致淋巴细胞的无限增殖,从而成为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已证明许多造血系统疾病的发生都与NF-kappa;B过度激活有关【3】。
活化型弥漫性大B淋巴瘤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类亚型,对标准免疫化疗方案耐药,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前期研究表明活化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对CARMA1,Bcl10和MALT1三个蛋白组成的CBM复合体介导的NF-kappa;B的持续活化有依赖性,抑制CBM的活性可能是治疗这个疾病的有效方法【4】。BCL10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蛋白质具有233个氨基酸。它还具有一个与CARMA1一样的N端CARD域和一个很可能是松散的富丝氨酸/苏氨酸C端基序,BCL10CARD负责与CARMA1CARD之间的相互作用,与CARMA1CARD不同的是,Bcl10CARD溶解性并不十分良好,并有聚集倾向。另外有研究表明,Bcl10CARD的结构与其他已知的CARD家族蛋白的完全不同,虽然Bcl10CARD还包含六个alpha;-螺旋,其alpha;1和alpha;6是特别长导致整体相对宽松的梨形。此外,1H-15N-HSQC实验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Bcl10的CARD残基是在动态化学交换,这表明Bcl10可能只有一个高度动态状态中的单体形式,Bcl10可能需要与其它结合伴侣相互作用以稳定其结构。Bcl10的C-末端S/T丰富区负责与MALT1的相互作用。已经确认,该部位是翻译后调控区,来响应抗原受体激活。有研究表明表明,Bcl10在Ser138位靶向磷酸化,然后泛素化和降解。当Ser138突变为丙氨酸后,可以阻止Bcl10此位点上TCR诱导的磷酸化和与此相关的后续泛素化与降解。这种效应延迟了NF-kB的活化和IL-2的产生,表明Ser138位点的磷酸化很可能在TCR介导的NF-kB信号通路中起着负调节作用【5】。
CARMA1/Bcl10/MALT1(CBM)信号小体介导抗原受体诱导的NF-kappa;B信号来调节多种淋巴细胞的功能。而CARMA1和Bcl10含有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富集域(CARDs),MALT1是一种paracaspase蛋白,它的与caspase结构与相似。前期研究表明,重组的CBM信号小体是螺旋丝状组件,其中亚化学计量的CARMA1成核,Bcl10长丝。Bcl10丝状物的形成是一个高度合作的过程,其开始是基于受体的活化,即由寡聚CARMA1活化。在细胞中,共转染的CARMA1/Bcl10复合物和内源性的CBM信号小体是丝状形态。通过结合晶体衍射,核磁共振,和电子显微镜的结果,初步发现了Bcl10CARD纤维的结构和CARMA1和Bcl10相互作用的模式。结构引导诱变可以证实,所观察到的Bcl10纤维组件、体外的MALT1活化作用和细胞内的NF-kappa;B活化作用的接口。这些数据支持一种诱导成核信号转导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响应阈值受到协同效应和信号放大共同的影响【5,7,8】。
我们拟针对Bcl10的活性,用重组质粒对感受态细胞进行转化,进而诱导表达Bcl10重组蛋白,再对其纯化和活性鉴定【9】,开发CBM的抑制剂来探索治疗活化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可行性方法。
二、方案管理
1、实验材料
(1)、菌种和质粒:
感受态细胞BL21(DE3)购于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