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双环醇是我国首个上市的具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化学新药,具有明显的肝细胞保护作用及抗肝炎病毒活性,现已成为肝病临床诊疗指南中推荐的保肝抗炎药物。
药代动力学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
已经完成的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双环醇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和一定的抗HBV活性。
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初步评估了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7例,其中双环醇组269例、联苯双酯组138例,分别服用双环醇或联苯双酯(25rag,每日3次,共24周)。
研究结果表明,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降低血清转氨酶和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效果,即使停药12周后,仍有约半数患者的ALT保持稳定。
近年来的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双环醇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保肝和抗HCV作用。
姚光弼等发现39例HCV病人服用双环醇24周后近期降酶显效率为64.1%,有效率为2.6%,远期显效率为48.7%,有效率为10.3%。
健康志愿者口服双环醇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其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一室模型及一级动力学清除规律。
双环醇25mg、50mg、100mg 3个剂量组单次给药,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84h、0.33h、1.19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6.26h、6.17h、4.66h,分布容积分别为455.02L、622.94L、688.83L,清除率分别为93.45L/h、83.3lL/h、104.30L/h,达峰时间分别为1.80h、1.20h、2.30h,,均不随剂量发生明显改变;而峰浓度分别为50.08mu;g/L、106.72mu;g/L.及151.26mu;g/L,和浓度一时问曲线下面积与剂量呈正比,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此外,吸收/消除半衰期的最大变异系数达100%,分布容积的最大变异系数为86%,显示双环醇的药代动力学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然而近期研究表明双环醇在体内吸收曲线普遍在24h内趋于零浓度,分析其原因为双环醇蛋白结合率高,本实验将着重于研究24h内的代谢浓度曲线,分析血液中游离的和已与蛋白结合的双环醇量的关系,为之后研究双环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准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