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基本研究概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目的
本课题以胰岛素为模型多肽,采用YCWP促进其口服吸收,并对其促进吸收机制进行研究。
1.1.2 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胰岛素为代表的蛋白多肽类药物品种和数目日益增多,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制剂大多为注射剂,在临床使用时有诸多不便,如注射疼痛、需频繁使用等,研发这些药物的非注射给药剂型对于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病人顺应性均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无疑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之一。
然而,绝大多数的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均较差,生物利用度非常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胃酸降解;(2)酶降解;(3)分子量大,不易穿透小肠粘膜。胃肠道中的胃酸和多种蛋白酶会将进入肠道的蛋白多肽水结成小分子氨基酸,并被机体利用,蛋白多肽属于大分子物质,且分子间有很强的聚合趋势,即使到达小肠上皮,也难以透过吸收屏障。如何采用适宜的制剂技术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
同时,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慢性病,迄今为止,胰岛素仍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1]。强化胰岛素治疗需要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便,导致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不能被普遍接受。此外,多次注射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因此,非注射途径应用胰岛素一直是人们探索的理想途径及研究热点。口服胰岛素具有以下优点: 给药途径传统方便,灵活性高,患者易于接受; 简化胰岛素治疗,患者无痛苦,依从性高,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最为重要的是,口服给药后胰岛素经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局部形成较高浓度,从而抑制肝糖原分解,同时减少外周胰岛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低血糖,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
口服胰岛素制剂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多肽,分子量5600Da。和其他的蛋白多肽一样,口服胰岛素也存在易被胃肠道内的消化酶降解[2]、难以透过吸收屏障[3,4]、制备过程中构象易改变而臻失活[5,6]等问题。
故本课题拟以胰岛素为模型多肽,采用YCWP促进其口服吸收,并对其促进吸收机制进行研究。
1.2 国内外基本研究概况
针对胰岛素口服吸收存在的问题,前人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目前世界各国制药公司采用的策略主要有:(1)制成微粒或纳米粒载体,如脂质体、乳剂、微囊和微球等;(2)添加吸收促进剂[7]和酶抑制剂[8,9];(3)应用生物粘附性材料,增加与小肠吸收粘膜的接触时间;(4)化学修饰以提高脂溶性、减少自身聚集[10]等等。这些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胰岛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但各自也均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而且其中。 YCWP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的载体,是目前报道较少且有发展前景的方向之一。
2 课题研究内容、任务要求
2.1 课题内容
以YCWP为载体,口服递送胰岛素,有效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在研究过程中,以胰岛素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药物载体的形态为指标进行处方考察,并以正常wistar大鼠和糖尿病模型大鼠进行降血糖效果的研究。
2.2 课题任务要求
1.熟料掌握常用中英文数据库的使用,提炼合适的关键词查找需要的文献资料;
2.学会如何设计实验,科学有效地验证自己的科学观点的正确与否;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