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立题依据
近二三十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许多国家,1/4以上的疾病死亡原因是肿瘤。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受到全人类的极大关注和重视,目前临床治疗一般采用四种方法,即手术疗法、放射性疗法、生物学疗法和化学疗法,其中化疗是应用最广也是最成熟的方法,但目前化学在临床应用上面临:1)化疗药物如顺铂、阿霉素、喜树碱等本身药物具有极大的毒性;2)化疗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解决这两个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制备靶向给药系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Rosenberg在研究电场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中,首次观察到铂类化合物能抑制细胞生长的现象,从而揭开了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的序幕。1971年顺氯氨铂(Cisplatin,DDP)进入临床试验,1978年由FDA批准正式上市,成为第一代铂类药物。1986年卡铂(Carboplatin,CBP)于英国上市,成为第二代铂类药物;随后,1995年奈达铂(Nedaplatin,254-S)在日本上市。1996年在法国上市的奥沙利铂(草酸铂,Oxaliplatin,L-OHP)是首个以二氨基环己烷为载铂配体的一类铂配合物,不仅改善顺铂及卡铂的毒副作用,而且扩大了活性谱,对耐药细胞株或肿瘤具有活性,这种新型的铂类化合物被成为第三代铂类药物;1999年舒铂(Sunpla)在韩国首次上市;2001年由德国Asta Medica研制,在中国完成临床疗效验证的洛铂(Lobaplatin),率先在中国上市。历时40余年,先后筛选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超过28种进行临床试验,其中不足10种获得上市,而目前得到临床较广泛应用的仅3种(CDDP,CBP,L-OHP)。 本课题拟在建立稳定可控的铂类前药化疗药物多重靶向传递系统。目前对于Pt(IV)前药的研究已经日臻成熟,其可控的传递系统构建则日益成为重点。虽然目前已经研发出了第3代的铂类药物,但顺铂仍然是铂类药物中应用最广、最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故本课题仍采用顺铂为模型药物。透明质酸具有无毒、免疫原性低、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同时体内有多种受体,如CD44、透明质酸介导能动性受体(RHAMM)、透明质酸内吞受体(HARE)、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等,可通过受体-配体机制实现靶向药物递送的目的,故本课题选用透明质酸为载体,构造多重靶向的Pt(Ⅳ)前药-透明质酸复合物递送铂类化疗药物。
二、研究手段
1. 血管刺激性
将家兔分为4组,第一组为阴性对照组,给等容量生理盐水;第二组为阳性对照组,给Cisplatin;第三组为空白聚合物组,给予空白聚合物;第四组为载药聚合物组,给予Pt(Ⅳ)前药-透明质酸复合物。各组拔毛,左耳耳缘静脉缓慢注射溶液,连续给药3天,割取耳片,做切片、染色,光学显微镜做组织学检查。
2. 最大耐受剂量
通过注射梯度剂量的药物,确定最大耐受剂量,此剂量应使小鼠14天内平均体重减轻不超过对照组的10%,并且不引起死亡且不导致缩短寿命的中毒症状或病理损害。
3. 在体毒性
研究多剂量给药正常小鼠的毒性。每日分别间隔给予5mg/kg的Cisplatin、等剂量的HA-EDA-Pt(Ⅳ) nanoconjugate以及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第三次给药后采集血液处死并解剖,采集心肝脾肺肾脑。置于10%福尔马林中固定后,HE染色,光学显微镜做组织学检查。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