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南通市滨江临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由长江北岸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若干沙洲而成,属长江下游冲击平原,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独特的地理环境,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南通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南通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濠河环抱着老城区的中心,在濠河的两岸,有南通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师范学校等,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群与历史风味的古建筑的巧妙结合,彰显了南通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南通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南通市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狼山以及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排列组成的狼山风景名胜区,堪称江苏省六大风景区之一,还有南通博物院和南通珠算博物馆等也都是南通历史的缩影。通州市,有戏剧古镇石港镇和生态休闲农庄。海安县,有青墩遗址和新四军七战七捷纪念馆,而且海安县还有中华花鼓龙舞之乡的美称。如皋市,有冒辟疆与董小宛栖隐过的水绘园、定惠寺、龙游水利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海门市,有海上奇礁砺蚜山和中国最大的家纺城——叠石桥。在如东县,有“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放风筝之旅”等特色旅游项目。在启东市,有中国四大渔港之一吕四渔港,有万里长江入海口——圆陀角,远看水天一色,自然风光尤为独特。可见南通的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除了自然资源,南通的人文资源也是别具一格。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历史名人均为南通籍人士,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学家也曾在南通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轶闻逸事。为大家熟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是南宋著名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南通期间以他忠心不二、百折不回的坚贞凝结成的诗句,为了缅怀英雄遗迹,弘扬爱国正气,崇川区政府恢复重建了文天祥祠。南通一直以来都以传承城市记忆,熔铸城市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宗旨。
南通的风土民情也是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南通的蓝印花布是南通的文化遗产,南通自古以产棉著称,历史上有“木棉花布甲诸郡”的说法,被称为土布之乡、蓝印之乡。5000年前海安青墩人用陶质纺轮、角质纺轮和骨针等物,开始了原始纺织。宋末,手工纺织崛起。清代,通州土布已蜚声关内外。光绪十年前后,使用印度机制棉纱织造土布,门幅加宽,开始出现色织布和花色布,清代,蓝印花布、捺印花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料,通州成为清代全国四大手工纺织地区之一,南通大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独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经洗耐着的特性,享誉海内外,成为南通历史上的出口大宗。 南通还有一些特色习俗,如正月初一要“种田”,立春要“烧春”和“打春”,元宵要“放哨火”,端阳吃“和菜”、重阳登狼山、除夕“打囤子”等。民间有戏盆景、听僮子戏、放鹞子、做冷蒸、吃脆饼等习俗。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南通外向型经济呈强势增长态势,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改变南通市旅游业的相对落后的状况。南通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零散分割,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关于旅游节的宣传力度不够,整体包装不够,没有整体的旅游观光区。
狭义来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认识也随之提高,社会进步人士提倡在旅游途中注意环保,随时随地清洁大自然环境,带上可以装垃圾纸屑杂物的环保包,随时在旅游景点回收各种垃圾,带回垃圾回收箱点。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控制传统能源的开采,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绿色出行、绿色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目标。环保旅游的核心就是环保,通过科技手段对景区环境进行保护,使用新能源代替现有的传统能源,创新使用垃圾处理设备对景区垃圾进行处理,达到环保的目的。
从2003年起,江苏南通开始举办江海国际旅游节,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六届,接下来,南通旅游业还将继续围绕省委赋予“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的新使命、新定位,以文旅融合为导向、项目建设为龙头,以环保为宗旨,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并且着力打造长三角具有江海特色美丽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