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加强,往来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占据国际市场。自2009年以来中国成为第一大贸易出口国,随后又在2013年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贸易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发展过快,忽视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重要性,导致贸易摩擦的加剧、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衰退。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成为国际反倾销措施最大的受害者。中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以价格优势作为主要竞争力,其价格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来自劳动力低廉以及环境成本外部化,市场未能反映商品和服务,生产和消费中的环境成本,导致市场失灵,价格无法反映环境成本,从而形成价格扭曲。企业只需要支付正常使用环境资源的费用,而对于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几乎是免费的,而这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为其买单。近年来,我国雾霾频发,沙尘暴、酸雨、水体污染、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城市蔓延等现象无一不在警示着我们要早日立法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纳入企业生产成本的范畴中去。
面对国际背景,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了关于环境和资源的问题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其相关措施,所以我国对外贸易实训环境成本内部化也该是顺应了世界的发展潮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增设了绿色贸易壁垒,以此来保护环境,排斥我国低价产品,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违反了自由公平的贸易原则,危害着国家利益。
目前从实践及理论界的研究看,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环境标志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等,其中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等都属于命令控制型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途径,而环境标志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等属于企业主动型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途径。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命令控制型环境成本内部化,但是实施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因为政策制定闭门造车,缺乏市场调研,主观性太强,对于一些该管制的缺少管制或者管制过松,监督渠道不畅通,缺乏监督检举,没有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地方保护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导致偷排现象时有发生。
面对着资源浪费以及环境压力,我国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更何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而,我国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技术落后,缺少核心技术,面对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竞争,为了生存下去,大部分本土企业只能依靠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低价初级商品,抢占市场;另一方面,政策制定内容过于宽泛,不清晰,权责不明,致使不少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即使被迫进行了环保设施的投资,也还是偷偷停止使用,环保投资成了摆设品、装饰品,以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因此,比起命令控制型环境成本内部化,企业主动型环境成本内部化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更应该被积极推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正在面临着愈发严峻的经济环境危机,因而提高企业的环境竞争力、价格竞争力以及品质竞争力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关键问题。而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能够唤醒企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增强忧患意识,致力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价格能够正常反映环境成本,缩小国内外产品差额,减少贸易摩擦,提高我国出口货物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环境成本内部化能够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如果不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企业将永远不会创新技术,精细化生产,一味的粗放型生产只会使环境负担加重;如果不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绿色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将把大部分资源密集型企业压垮;如果不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个人将意识不到环境保护与自身的紧密联系,也不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只有将企业与个人利益和环境保护相联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果,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