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10 15:41:38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如今,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作用日益突出,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过程作为银行之间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银行间竞争取胜的关键所在。美国权威机构COSO委员会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为一种为合理保证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符合法律和规章制度三大目标的程序。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呆滞账的控制,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已经超过20%,连同逾期、展期的呆滞贷款总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超过了70%导致坏账超过其自有资本,产生资不抵债。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框架即COSO报告,引发了全球性内部控制高潮,也给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然而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不但不偿还贷款,甚至连贷款利息也不支付,致使全国银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产生了过多的呆滞账以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几乎涵盖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任何一个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国外的学者主要在宏观层次上研究的较多:1.内部控制的预防体系。 Valentin Prvut(2017)指出预防性金融控制是识别和制止可能的非法活动或行为、欺诈或不经济地使用公共资金的关键要素,适当的预防性财务控制是实施财务控制活动的基石。Dimitrijevic(2015)通过实施预计内部控制的预防方法来提高控制的整体质量和公司绩效,并表明一个发达的内部控制系统代表了对公司内部各种数据操纵和欺诈的保护屏障。2.内部控制的监管体系。wei Wang(2014)指出商业内控建设要将内控制度上升到文化层面,加强员工及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问题的认知,并建立健全系统的、完善的会计内部制度,做到事前、事中监督,改善只是事后监督的现状,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YildirimMetin(2013)认识到IS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控制自评估方法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设计以提升CSA对内部控制制度可靠性给与保证的能力,从而提升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制度及个别相关控制措施之可靠性获得保证的能力;Wang(2014)通过相关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的方法论证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能否达到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但由于内部控制质量难以直接观察且在自愿披露阶段缺乏相应的监管及注册会计师缺乏足够的培训和经验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和足够的相应奖励从而限制了注册会计师进行足够的测试,使其无法获得在审计过程中有足够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原因使得论点最终并未得到证明。

国内学者们虽然对商业银行的研究相对于西方学者起步较晚,但其发展是最快,他们大多还是从微观的层面上根据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结合中国企业的特色对内部控制提供有益借鉴。1.内部控制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企业角度来看,李越冬等(2014)对 2007—2011 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研究分析后,发现企业上市时间越早,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越多;徐菁忆(2014)认为,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从治理情况来看,蔚风英等(2015)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来评价内部控制的质量。利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发现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吴秋生等(2013)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管理者权利和权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认为,领导者的管理权、奖罚权、分配权等权利对内控质量产生积极作用;从信息披露情况来看,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结果显示,内部控制信息是强制披露还是自愿披露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不同。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披露要求,对内部控制质量造成更大影响;从执行与环境情况来看,孙洪哲等(2014)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性和提升对策。2. 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相关理论。 陈志斌(2007)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研究信息化环境、商业银行与内控审计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发现信息化环境提高了对商业银行内控建设的要求,内控的不断更新也深化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同时对加强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内控审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宋建波等(2018)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现代中国企业所要面临的改革,其需要重新定义 “洋为中用” 的边界,做出中国特色的 “本土化创新”并表明了新时期中国特色对于新体系的新要求,并提出构建新体系的思路和建议。苏邃墨(2008)结合风险管理(ERM)框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关键点构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为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对策及建议;谢凡等(2016)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自我需要的行为。他从内部管理的视角出发,借鉴业绩评价理论,对七个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化的设计分析,建立了基于管理视角的七要素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为我国企业设计适用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