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评述
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
美国博士Hunt在其1971 年撰写的《Image:A Factor of Tourism》 一文中提出“形象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正是会对旅游者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lsquo;总体印象rsquo;”。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居住地以外的地区所持有的主观印象”。1此后引起了国际上许多学者的兴趣和注意力,出现了大量研究目的地形象的文章。20多年后,对于目的地形象的含义,Seyhmus Baloglu 有了更加人性化的理解,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义为“旅游者通过语言表达的个人态度,且由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以及印象三方面构成”。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相较于国外晚了20多年,但其仍快速发展为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金卫东(1995)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来源于游览观赏、民俗民风和服务的体验”,王红国、刘国华(2010)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即“团体、个人对特定旅游目的地文化、社会、经济、政治、旅游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感知、想象、偏见、印象和情感思考形成的认识、观念的综合,或是团体、个人对旅游目的地整体的想法、信念、印象”。
2.游客意愿的研究
菲斯和曼弗雷(Fishbein Manfredo ,1992)认为:“消费者是否对特定对象采取特定行动,是有采取行动的人的意愿所决定的”。即意愿是决定行动的一种特定方式。伊格利和齐肯(Eagly Chaiken, 1993)指出意愿是:“一种不同于态度的心理概念,代表了他/她为实施一项行为而付出努力的有意识的计划中的个人动机”。陈劲甫和蔡东峻(ChenTsai,2007)认为:旅游意愿是“游客对于重游同一目的地的可能性或向其他人推荐目的地可能性的判断”,他们提出的行为意愿包括推荐意愿和重游意愿两层涵义,且包含了推荐意愿的内容。
3.关于旅游负面事件
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的全新的媒体阶段——自媒体时代。伴随着微博、微信、抖音、QQ等各种社交软件的普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每个人都是新闻的发布机,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变得极为简单快捷。2016年12月27日,白鹿原一则“车场有位不让停,村民争抢很危险”的消息散开了来,游客说到了景区门口,入口安保人员告知停车场不能停车,周围村民在景区门口“哄抢”游客追着行驶的车辆跑,致使道路拥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白鹿原因小说《白鹿原》而闻名,但从2017年春季开始,景区人流开始下降,景区客流大幅度锐减。2018年12 月29 日,网友通过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中发表文章,曝光了游客在雪乡核心景区外的赵家大院遭遇了“价格欺诈”,预订好的房间被要求调换,还一并指出大巴车乘务员忽悠游客购买毫无经营权的游玩项目、游客中心泡面卖60 元一盒等问题。经过元旦假期的传播发酵,一时间网友纷纷晒出各自经历,接二连三曝光的“宰客”事件使得一房难求的热门目的地雪乡深陷信任危机,游客感知意愿、行为意愿、支付意愿也急剧下降。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都迅速引发了舆论关注,演变为负面事件。廖志坤从事件产生的效果指出“负面新闻事件就是对受众产生了效应的新闻事件即为负面新闻事件”。于此,我将旅游负面事件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产生了消极、负面影响的旅游大事件,其事件内容可能是负面的、中立的,也可能是中立的,但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