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弹性化的趋势,非正式员工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正式员工是指在企业中工作,但与企业没有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他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非正式员工的身份特殊性,他们在薪酬待遇、社会保障、职业发展等方面往往面临着诸多问题,导致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引发劳资纠纷,影响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如何有效激励非正式员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已成为企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某企业为例,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该企业非正式员工的激励机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激励理论,探讨适合该企业非正式员工的激励机制优化策略,以期为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更好地管理和激励非正式员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非正式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优化策略;案例研究
##1.1非正式员工
“非正式员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社会学家JohnAtkinson提出,用于描述与传统正式员工不同的新型就业形式。
关于非正式员工的定义,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界定。
例如,Polivka和Nardone(1989)认为,非正式员工是指那些与标准雇佣关系存在差异的员工,包括兼职员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
Cappelli(1999)则将非正式员工定义为那些与企业没有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的员工,他们通常通过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与企业建立雇佣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