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2014年2月27日,拜耳集团在德国总部宣布,计划收购中国昆明滇虹药业集团100%的股份。这是拜耳继在中国收购原东盛集团旗下的感冒药白加黑之后,再次大手笔收购国内药企。拜耳方面表示,并购事宜有待中国主管部门审查,预计2014年下半年完成交易。再反观2012年9月海正辉瑞和先声默沙东的先后正式组建和投入运营,不难发现中外制药企业再次掀起了合资潮并逐步走向高峰。
国内企业的兼并与重组自2001 年底中国入世后变得非常活跃。2002年底,中国华源集团重组上海医药集团,掀起了国内医药行业重组的新高潮,全年共淘汰掉国内1000家医药企业。在2003年医药行业的强势并购、重组之后,2004年继续上演并购、重组的故事,并出现了新高潮:国药控股一致、云药,华源并购北药,中信集团控股哈药集团,华润集团收购东阿阿胶等,国有大型企业进行的一系列的并购、重组特别引人注目,国内医药行业的大鳄正逐步形成。2005 年是医药行业并购发展的一个转折期,行业并购出现走低的趋势。主要是2 005年和2006年, 政府出台的医院药品招标、药品降价、延长新药审核期等政策,对医药企业并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上三九系和华源系的相继崩塌,给整个医药行业的并购打了一剂降烧针。
从世界范围来看, 全球医药行业已进人第五次并购浪潮, 呈现出并购金额惊人、规模巨大、行业内和跨行业的优势企业间并购盛行以追求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为目的、跨国并购白炙化、并购多元化的特点。如诺华公司收购德国的非专利药企业Hexal公司和美国的非专利药企业EonLabs公司等。随着中国融人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 尤其是过渡期后的金融业的开放, 为外商的在华并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中国这个极富吸引力的大市场必然成为世界医药巨头争夺的目标。
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WTO国际资本的巨大压力迫使国内企业寻求并购重组的道路。目前, 许多跨国医药企业已经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 进人了我国医药市场, 国际25 大药厂在我国投资设厂的就有20 家,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在国内站稳脚跟, 正稳步扩大市场份额。随着跨国医药在国内市场的扩张, 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挑战极为严峻。不少国内企业选择了兼并与重组来整合自身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其中就不乏与跨国药企合并来谋求自身更大发展的例子。
二、研究意义
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我国医药企业规模小,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企业与世界大型医药企业相比仍然差距很大。我国销售收入排列前几名的哈药集团、华药集团仅占辉瑞公司的2.9%、2.7%,与世界销售收入最后一位的英国基因酶公司相比销售收入还差近一个亿。小规模的医药企业更是生产成本高、重复建设严重、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差。此外,中国医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的差距是入世后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压力,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少,国际竞争力差。除抗生素类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外,高科技产品稀缺、后劲不足,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最后,国有体制制约企业规模化发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缓慢,影响企业资本扩张和资本运营。
因为种种自身因素的限制,再加上因为经济全球化和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来自大型跨国药企的竞争压力巨大,不少国内药企选择了与外资药企重组合作的方式来促进自身发展,这也将是在全球化、经济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研究中外药企兼并与重组的合作模式,可以给国内药企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三、文献综述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