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疗药物研究现状与分析文献综述

 2023-01-04 22:04:25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胃癌为全球范围内第四大常见肿瘤, 同时也是第二位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例,占世界总发病例数的42%。据报道,至2005年胃癌成为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尽管外科手术、放化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等多学科治疗方法在胃癌的综合性治疗中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药物治疗方案仍是大多数胃癌患者, 尤其是晚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胃癌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控制肿瘤生长、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胃癌的药物治疗分为单抗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其中单抗药物目前常见的有一下几种:1.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曲妥珠单抗作为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恶性肿瘤。2009年ASCO会议上EVan Cutsem 等报道了TOGA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证明靶向治疗能延长晚期胃癌生存时间的全球大型Ⅲ期临床试验,其结果十分令人鼓舞。2. 抗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是抗 EGFR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与EGFR细胞外区域特异性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其与天然配体结合,阻断配体诱导的EGFR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杀伤肿瘤细胞。3. 其他抗EGFR单克隆抗体。人源化的IgG2单抗为ABX -EGF ——帕尼单抗,它与EGFR具有高度亲和性,可同时阻断EGF和TGF-alpha;与之结合,且半衰期更长。帕尼单抗(Panitumumab)是一种全人源化的抗EGFR单克隆抗体。4. 抗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Avastin)是一种重组人源化、人鼠嵌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该药的作用机制是与VEGF结合,以此阻断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Flt-1和 KDR )结合,抑制其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激活,从而阻碍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延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目前新辅助化疗、多药联合化疗以及姑息性化疗等构成了胃癌药物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靶向药物治疗能克服常规治疗的弱点,明显增强抗肿瘤活性,减少正常组织毒性。在涉及胃癌靶向药物的研究中,与肺癌、乳腺癌一样,应注意筛选合适的人群,同时必须关注胃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分子分型(包括DNA、RNA、蛋白等)和分子标志物等与胃癌临床预后和治疗的相关性以及患者个体的差异。遗传背景以及肿瘤发展过程中多基因变异造成的个体化差异是决定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 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并结合致癌位点以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累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肿瘤的靶向治疗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靶向药物因特异性强、毒性低而倍受关注。基于胃癌的临床和生物学特性,人们在胃癌的靶向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在探索胃癌治疗的新靶点,如组蛋白脱乙酰基酶、伴侣蛋白等,某些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也已经出现并在进行临床前试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了深入的认识,胃癌治疗已进入个体化靶向治疗的新时代,靶向药物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许多大型胃癌临床试验评估了靶向药物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及早筛查靶向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及早分类并有的放矢开展治疗,将成为今后胃癌规范治疗的主要方向。

二.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主要对胃癌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1)胃癌在全球以及中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2)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单抗药物治疗与小分子药物治疗。(3)靶向的胃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靶点作用机理,抑制剂类型结构,治疗效果,副作用,市场销售情况。

三.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

研究手段:采用了文献调研、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定性定量情报研究的方法。重点对靶向的胃癌药物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按照胃癌治疗的靶点进行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目前临床或上市的胃癌药物。

参考文献:

[1]赵亚新,刘洁凡,郑志强.胃癌治疗现状.浙江医学.2003,25(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