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
在县政选择性治理的这个概念上,大多数学者都沿用吴理财教授(2009)的观点,认为选择性治理就是县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而非乡村人民的利益,有选择性地展开行政作为,做对自身有利的而拖延或是部分实施甚至不做那些对自身无利的事。后刘宁博士(2015)对其进行了完善补充。对于县政选择性治理的产生原因,学者们从政治体制、绩效考核体系、监督机制、县政自身属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我国当前政治体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督机制等存在相当多的漏洞,县政自身的地位、官员百姓的个人素质以及县域内的发展情况也是导致了其选择性治理泛滥的原因之一。在破解路径方面,学者们也从政府内外部的制度、官员和百姓的个人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其观点总结来说就是完善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强县政治理法治化,转变政府及其官员的观念,坚持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同时也要提高百姓的素质——尤其是提高民主意识,并最终聚焦于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县政治理的民主化上。
发展趋势
学者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县政选择性治理在没有及时有效地对其消极面进行抑制的情况下,其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了县政的一大顽疾;如再不进行整改,想必终有一天会在地方根深蒂固、难以拔除甚至成为危害百姓的一大祸患。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研究县政选择性治理的道路中来,对县政选择性治理概念的认识将更加严谨和科学,对县政选择性治理的表现认识得更加全面。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各种破解路径,总得来说大概都是通过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制度的完善,来推进县政治理现代化以此破解选择性治理。但也有像王欣亮、魏露静、刘飞(2018)等学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县政治理也应当引入大数据等科技;也有如史云贵、谭小华(2018)等学者将绿色治理概念引入县政治理。县政治理的发展将会融入更多时代前进带来的“新东西”,同样,也会有更多的学者引入更多其他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为破解县政选择性治理带来更多新思路。
研究价值
理论意义:有助于基层治理相关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为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充实地方治理相关理论体系,促进地方治理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现实意义: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位,是国家最基础、最稳定、最重要的一种治理单位。它一头连着中央一头连着地方、一边系着国家一边系着民众、一面连着城市一面连着农村,其主要产业——农业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如果县政治理频频出现问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合法需求,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对国家政府的印象、导致政府威信的缺失,动摇社会稳定的根本,乃至使整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动荡。因此,研究好这项课题对于解决县政治理当前的难题、稳定社会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资料编号:[67638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