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道路交通伤害死亡长期趋势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11 11:37:23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我国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现况

摘要:道路交通伤害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正处于道路交通伤害的高发时期。本文就我国道路伤害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等进行讨论,为今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

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ies,RT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每年在全球导致超过120万人死亡,并造成中低收入国家3%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损失[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2018年全球道路安全状况报告》强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仍在逐年递增,现已成为所有年龄段人群的第八大死亡原因[2]。研究显示,在我国前10位寿命损失归因中,RTI已经位居第3位[3],是我国伤害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4]。本文就我国道路伤害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等进行讨论,为今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 我国道路交通伤害基本情况

RTI已成为我国意外伤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RTI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公路里程和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由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RTI致死人数也随之增加。统计和监测结果显示:1951年至2008年,我国RTI致死人数增长了125倍[5]。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在2002年达到最高峰,随后几年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1987-1988年我国RTI死亡率从12 /10万上升到2005-2006年的22 /10万[6],增加近1倍。2002至2011年我国因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起事故死亡0.2人;而同期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一次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平均每起事故死亡15.4人[7],增加近80倍。由此可见,我国的RTI死亡率,特别是特大道路交通事故RTI死亡率还处于较高水平。

值得警惕的是,虽然我国的RTI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在2002年至2015年呈下降趋势,但2016年至2017年快速上升。公安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约6.31万人因RTI丧生,死亡率约为4.54/10万,而来自国家疾病监测系统的RTI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则高出一倍以上[8]。2016年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和受伤人数几乎超越了前5年历年水平,其中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乘车各指标较2015年均上升超过10%。有研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RTI死亡人数将保持上升,受伤人数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然高于2015年[9],难以达到联合国提出的“到2020年将全球道路交通死伤人数减少到2015年的一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 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
    1. 人群分布

我国RTI的发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不论是发生还是死亡,男性均高于女性,且恶性事故以男性居多[10],与其他国家类似。但也有的报告差别不明显,原因尚待研究。何慧敏等[11]调查报告显示,2000至2009年南宁市城区RTI的伤亡、死亡和受伤男女比例分别为2. 72:1、3. 35:1和2. 60:1。王卓等[12]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天津市RTI发生、死亡的男女比例分别为1.59:1和3.29:1。可能是由男女的社会角色、生理和心理差异等导致的。RTI的发生年龄主要在21~50岁,发生者的平均年龄较死亡者少9岁,21~45岁年龄组男性RTI死伤超过80%[13]。可能与其社会活动广范及发生RTI高危环境接触密切有关。该年龄组是家庭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伤亡给其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梁文杰等[14]调查报告显示,RTI伤亡及死亡所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工作损失年等以21~50岁青壮年最严重,总经济损失达到4. 95亿元。值得关注的还有青少年RTI,全球RTI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30%[15]。RTI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即年龄越大RTI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交通事故时所造成的损伤程度越严重、恢复越困难[10]。同时,近年来的RTI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人口老龄化[16]。研究发现,RTI致死伤的道路使用者多是行人、摩托车驾驶员、乘客和骑自行车者等[17-18]。与此类人群在参与道路交通时的随意性、突然性和缺乏保护有关。这与在中低收入国家,道路安全弱势人群是主要的道路使用者,同时也是道路伤害的主要受害者结论一致[19]。职业分布中,农民工、农民、个体工商户为RTI的高危人群,与其对交通规则缺乏了解、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意识单薄有关。

    1. 时间分布

国内报道一致认为,RTI发生的季节和时间高峰是9至12月。8至9月是我国学生的暑假,也是 我国的旅游旺季,适宜的时机和气候使人们出行机会增加,该季节多雨会给驾驶人员操作带来不便,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季节。12月至次年1月临近我国的传统节日,道路交通运输繁忙,疲劳驾驶等均使RTI的风险上升。黄开勇[20]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RTI发生时间规律结果显示:7至9月和12月至次年1月是桂林市RTI发生的高峰,伤亡人数以8至10月最多。也有地区报道,道路交通事故在季节和月份上并无明显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的出行习惯差异很大,可能就某一地区而言并无差异。一周内分布中,周末 RTI发生高于正常工作日。每日的高发时段为中午、下班高峰和凌晨。凌晨2: 00至5: 00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是其他时段的5. 61倍[21]。与该时段车少、车速快而驾驶人员处于疲劳和困倦状态有关。

    1. 空间分布

RTI的发生城市多于农村,与人口和车辆密度相关,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是RTI的高发区[22]。我国RTI的地理分布,在发生和死亡上呈现不同的特征。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有西藏、新疆、青海、天津和浙江等西部和东部地区[13]。通常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发生率越高,多为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越欠发达的地区死亡率越高,多为西北部地区。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交通事故虽然发生频繁,但尚未造成死亡;而西北部农村地区高速公路较多,机动车车速较快,导致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较多。而何慧敏等的研究表明桂林市RTI发生主要聚集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而远离市中心的RTI呈散发状态[23]。这可能与不同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不同有关。同时,RTI死亡和发生呈现的特征也有可能与当地城乡医疗机构分布和急救能力有关[24]

    1. 创伤特点

RTI创伤主要是撞击伤、车轮碾压和挤压伤,此外车辆爆炸燃烧的烧伤等。多发伤、复合伤和群体伤较多见,休克发生率、致死率和致伤残率高;患者常因严重的颅脑外伤或胸部外伤致死亡。因交通方式不同,行人最常受伤的是下肢、上肢和颅脑,而摩托车和电动车司乘人员坠落时最易形成头颅与地面碰撞,颅脑损伤多见机动车内人员,以颅脑、四肢、颈椎和胸部创伤较为多见。我国RTI多以人-车相撞为主,多致四肢和颅脑损伤,而发达国家主要以车-车相撞为主,以颅脑和胸创伤多见。颅脑损伤是RTI中最严重的损伤,其生物力学机制与事故发生时的车况、路况、人员的状态和安全带的使用相关。在车速较低时发生碰撞,车辆可以吸收大部分能量,头接受的载荷少。碰撞瞬间,因惯性作用头与车体相撞,头皮可以吸收少部分能量,使颅骨产生形变引起脑组织损伤。车速大于48 km/h,头皮因暴力而发生撕脱伤和颅骨骨折。因脑的运动滞后颅骨,撕裂脑膜血管而出血[25]。骨折主要有,惯性碰撞(人与车、地面 碰撞造成骨折)、失调运动(扭转应力致螺旋骨折)、牵拉作用(安全带骨折)和碾压、挤压骨折等。总之,创伤呈“离心性”分布,即头颅和四肢创伤比脊柱和胸腹部创伤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