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物中不同有机质类型对多种抗生素的去除文献综述

 2022-12-23 17:38:23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药物的大量使用,天然水体等环境中频繁检出抗生素,抗生素污染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抗生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去除方法成为研究热点。抗生素进入天然水体后主要依靠吸附等方法去除,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由于理化性质差异,其吸附机制不同。天然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具有很强的吸附效应,并能够有选择地吸附结合有机物质,对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转移和去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生素进入自然水体环境后,在混合迁移的过程中,可能被吸附在悬浮物上、累积在沉积物中或伴随再悬浮作用再次回到水体。抗生素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吸附能力主要受悬浮物中有机质组分的影响。有机质各组分的结构以及在悬浮物中的含量存在差异,导致其吸附抗生素的效果不同。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依靠有机质的物理性质,即通过粒径大小等方式进行分组,而根据有机质极性的化学性质对悬浮物各有机质组分进行分离提取的研究尚未展开。本实验选用临床使用广泛且在自然环境中检出频率较高的四种代表性抗生素:(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并从四大类抗生素中分别选取了一种药品,即诺氟沙星、盐酸四环素、磺胺甲恶唑和罗红霉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提取亲水和疏水有机质的悬浮物样品分别进行几种抗生素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并对各组分有机质进行表征,分析亲/疏水有机质组分对抗生素在自然水体中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

2.天然水体中的抗生素

2.1抗生素的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 (PPCPs) 使用越来越频繁, 其对环境、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 国外已加大对PPCPs等新型污染物的污染及生物毒害效应的关注, 尤其是对抗生素的滥用所造成的污染治理的关注。抗生素是新型污染物PPCPs中较常见的一种,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它能通过细菌特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干扰或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存,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除了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和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中也被作为促生长药物而被广泛使用。从1940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至今, 抗生素已达几千种,临床常用的有几百种,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或者用合成、半合成的方法制造。抗生素种类很多,按照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可分为:

(1)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硫酶素类、单内酰环类,p-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等);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等);

(3)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氧四环素)、金霉素 (氯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泰乐菌素等);

(5)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氟呢酸)、氟甲喹、托氣沙星、依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