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开展微囊藻毒素对河蚬的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1 21:43:35

1.背景近几十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微囊藻占优势种群的蓝藻水华在淡水生态系统中频繁发生,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蓝藻水华带来的危害之一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的产生。

MCs是单环七肽化合物,易溶于水,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成为水体中的常见污染物,被世卫组织列为饮用水中的必检项目(Chorus and Bartram,1999)。

迄今,已发现100多种MCs异构体,其中MC-LR是最常见、毒性最大的种类,对其研究也最为深入(Ufelmann et al.,2012)。

目前,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阐明微囊藻毒素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同时可以为开展微囊藻毒素的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2.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2.1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背景长期以来,全球科学家开展了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但大多集中在以小鼠为代表的哺乳动物和以鱼类为代表的水生脊椎动物。

同时也开展了对水生无脊椎动物,比如浮游动物、腹足类等,但对双壳类研究较少(Pinho et al., 2003; Magalhes, et al,2001)。

2.2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效应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对测试生物的摄食、生长、生理、生化、生殖及免疫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其致毒效应主要通过以下2种方式:一是微囊藻毒素对蛋白磷酸酶的抑制作用. 微囊藻毒素能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内的丝氨酸和苏氨酸蛋白磷酸酶1 和2A 活性(PP1 和PP2A),激活蛋白激酶和环加氧酶,促使细胞内多种蛋白质过磷酸化,打破细胞内蛋白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平衡,抑制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从而导致其它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响应,对细胞造成伤害(Mackintosh et al., 1990);二是微囊藻毒素对细胞的氧化胁迫。

微囊藻毒素作用于生物体后,使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急剧升高,引起细胞内一系列抗氧化系统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的改变,并且大量的活性氧可以对DNA 造成损伤,可以和细胞膜和生物大分子物质发生作用,导致膜脂过氧化,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Li et al., 2003;Pflugmacher, 2004)。

3.双壳类动物优势及特性双壳类动物作为水体的重要种群,由于其终生生活在水中,活动范围有限,能够直接接触水底沉积物并以水体中生物为食,对污染物有很强的生物积累和蓄积作用,可以直接反应水体的污染情况,一直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关注的对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