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静脉阻塞模型的建立文献综述

 2022-12-25 15:38:57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移植前处理是否成功是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1]。移植前处理的传统方式有大剂量放疗和化疗(清髓性)及减低剂量的放疗化疗(非清髓性)两种方法。前处理方法如全身照射或白消安加环磷酰胺处理均不具有特异性,细胞毒性强。因此会对全身其他内皮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肝窦内皮、中央静脉、小叶静脉损伤,从而引发较为严重的肝静脉阻塞病。肝静脉阻塞可以通过CT、核磁共振等方法检查,以静脉血管造影确证[2]。肝静脉闭塞病的治疗目的在于接触梗阻,保持肝脏静脉回流通畅[3]。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内科治疗的效果目前还不明显。

肝静脉阻塞(HVOD)是由肝流出道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的肝血管性疾病。肝中静脉或肝静脉主干阻塞多源于血栓和膜性狭窄性疾病,肝小静脉阻塞常因骨髓移植前大剂量使用细胞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预处理如环磷酰胺、白消胺等,或全身放疗及服用含吡咯烷生物碱药物引起。肝移植、肺移植术后亦可发生肝小静脉阻塞。肝小静脉阻塞是骨髓移植后的三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10%-50%,重度死亡率达90%以上。预防和治疗肝小静脉阻塞是移植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血窦扩张、肝脾大、腹水及门静脉高压。肝小静脉阻塞引发肝小静脉闭塞症,肝中静脉或肝静脉主干闭塞多见于Budd-Chiari综合征。根据阻塞部位可分为肝静脉阻塞型、下腔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会引发双下肢肿胀、静脉曲张等问题[4]

肝窦内皮细胞(LSEC)不仅是静息肝脏中肝细胞的维持细胞,而且是肝再生时血管化的源泉。LSEC受损可导致肝细胞丧失支持细胞而凋亡,肝实质血管化再生能力丧失;同时该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肝功能异常。通过查阅文献,通过条件性敲除LSEC的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recombination signal-binding protein-J,RBP-J),阻断Notch/RBP-J信号通路,影响肝窦内皮的功能,则致肝脏发生类似HVOD改变,进一步说明肝窦内皮在HVOD发生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时还可释放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PAI-1)、vonWillebrand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因子(TF)等,促进血小板激活,导致肝脏止凝血功能失衡;而激活的血小板还可以进步一释放促凝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和白介素-1beta;(IL-1beta;),释放的细胞因子又进一步促进血小板活化释放P-选择素,促进血栓形成,大量细胞因子在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及炎性细胞浸润的同时还进一步加重LSEC的损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诱发HVOD。由此可见,肝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与HVOD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明确HVOD发生机理是改进治疗措施、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生存质量的前提,良好的动物模型是探索其机理的根本保证。目前造模的方法主要有血管介入手术法和药物诱导阻塞法两种,经过查阅文献,若以亚硝酸胺建立HVOD模型,病变程度一般较轻,有恢复现象,较适合轻、中度HVOD研究。利用大剂量野百合碱对大鼠进行灌胃,建立急性HVOD模型,则成模率较高,但个体差异大、病变程度不一样,造模的周期短,预防用药疗效观察时间短,远期疗效暂不明确。

本课题拟采用野百合碱诱导SD大鼠肝静脉阻塞进行造模,以PBS组为对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5]、取血液样本测定肝酶浓度、测量体重肝重和腹水量等,衡量肝静脉阻塞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其中肝功能由ALT、AST、ALP和TBIL组成,是衡量肝静脉阻塞模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6]

二、实验目的

建立大鼠肝静脉阻塞模型,考察其肝功能与正常大鼠的变化,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并衡量静脉阻塞的严重程度。

三、实验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