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膜囊泡形成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3-02-06 18:23:05

课题背景:因目前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大量、不适当备用、无指标征用,在临床治疗上过度用药、频繁更换药品,尽管近年国内许多学者对临床耐药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道,但耐药菌的数量以及耐药程度指标都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临床存在的主要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等,从外膜囊泡(OMVs)的角度来研究抗菌效果及机制还鲜有研究,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OMVs是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及少部分革兰氏阳性菌释放的一种特殊生理结构物质,其能携带多种蛋白质、LPS、核酸、肽聚糖等病原相关分子进入到宿主细胞,继而激发炎症反应。

所以研究OMVs的组成成分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对于从OMVs角度解释抗菌机制以及为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细菌外膜囊泡(OMV,outer membrane vesicles)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囊泡状纳米颗粒,其直径在20-250 nm之间。

其主要组成有蛋白质、脂多糖、DNA和RNA等。

[1] 在进行组成成分分析时,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即:蛋白质、脂质和核酸。

不同菌株之间分泌的OMVs蛋白含量具有差异。

磷脂酰甘油和磷脂酰乙醇胺是OMVs主要的脂质成分。

此外,OMVs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较高,使其具有刚性结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