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清楚, 一般认为与遗传、内外环境毒素、衰老等多种因素有关, 而且更倾向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是解释疾病病因学根本机制, 是新的神经保护药物和治疗策略研究的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本文综述了每种动物模型的优点、缺陷以及形成机制。
关键词: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 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DA) 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和胞质内包涵体-路易(Lewy) 小体的出现为病理特征,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在形态学和解剖学水平, 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 是一种多因子疾病,有着复杂的病因学,包括遗传、内外环境毒素、衰老等,而且更倾向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PD动物模型,深入探究 P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非常必要。
1.化学药物模型
1.1 利血平模型
利血平是一种生物碱,通过不可逆的封闭囊内单胺运输消耗中枢和外周单胺,从而影响细胞囊泡的单胺再循环,于20世纪50年代被用于制作大鼠PD模型。[2]腹腔注射利血平后,大鼠出现了少动、骨骼肌僵硬、震颤、姿势异常等表现及神经末梢DA 水平的显著下降,而这种表现又可被L-DOPA缓解。其机制可能是利血平抑制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末梢的再摄取,使囊泡内多巴胺以及其他儿茶酚胺类递质耗竭所致。这种模型的主要缺点在于利血平引起的是瞬时变化,并且没有出现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形态学的改变。此外,给予利血平引起的其他神经递质与PD可能没有直接的联系。一些拮抗利血平引起运动障碍的药物在治疗PD时无效,因此应用这种模型进行系统给药实验的预期效果并不理想。然而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用于纹状体多巴胺替代物如L-DOPA和多巴胺激动剂的治疗效果研究。[3]
1.2 6--羟基多巴胺(6-OHDA) 模型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