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酒精导致的肝损伤及栀子大黄汤干预下动物模型的探索研究
一.拟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饮酒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及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少量饮酒有益于身体健康,然而大量饮酒则可导致肝脏疾病,其初期通常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在我国A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一般人群中ALD检出率为4.34%,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而居病因的第2位,酒精导致的肝损伤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酒精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均十分复杂,既有各种细胞如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肝星状细胞、肝实质细胞等的参与,又涉及到内毒素、脂质过氧化、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等的致病因素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外,尚没有成熟的酒精肝损伤病例模型体系,这不仅为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带来很大的障碍,也严重阻碍了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因此,探索适宜的酒精导致的肝损伤动物模型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则显得极为重要。
在国内外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机理虽已经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着大量的研究,但是在临床上仍没研制出具有明确防治酒精肝损伤的药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尚未批准治疗酒精肝损伤的有效药物,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合适的酒精肝模型,从而缺少合适的筛选和防治手段。因此为实现药物的筛选和治疗的顺利进行,探索出一种相对简单且可靠的酒精导致的肝损伤动物模型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构建,针对不同目的、不同途径,国内外已经有多种方法,包括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其中主要是构建动物体内模型。而对于构建的具体方法,仍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方法,需要在各个实验条件下针对不同的目的,进行探索与验证。国内外目前对急、慢性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构建方法略有不同,对于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国内主要采用一次性酒精灌胃造模法或腹腔注射,如用50~60度白酒4~6g/kg,4~24h灌胃一天,即可得到急性肝损伤模型,操作时间短,很多对某种药物肝保护作用的研究采用此方法,但是操作不当可增加死亡动物数目。慢性酒精肝损伤模型构建方法国内有胃造瘘法、白酒灌胃法、腹腔注射、生理途径诱导、酒精灌胃辅以高脂饲料、慢性酒精喂养加急性酒精灌胃模型,应保的证大鼠较稳定用最广的还是白酒灌胃法,如李舒丹等用白酒15mLkg-1,1次/天,灌胃4周、8周时,大鼠肝细胞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国外的慢性酒精肝损伤造模方法主要有两种:L-D液体酒精食料喂食法和French酒精灌胃法,L-D法模型简便易行,费用低形成率高,但是由于大鼠厌酒,不能保证大鼠较稳定的摄入量。
关于验证酒精肝损伤小鼠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国内外目前均采用通过检测一些生化指标以及观察大鼠行为活动和肝组织切片等的方法。可供检测的生化指标有比如肝脏指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gamma;-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ROS)含量、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血脂指标-血清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含量的变化。各个指标检测的机理也已经进行过深入研究,比如转氨酶是肝细胞损伤最敏感指标之一,谷丙转氨酶在肝脏含量最高,血清中含量最低,所以肝细胞损伤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大量释放入血,造成血清中ALT、AST含量增高,长期大量饮酒肝细胞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破坏膜的结构,膜的流动性失常细胞内大量物质向外溢出,使ALT、AST释放入血,因此血清转氨酶升高可以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ALT和AST在肝损伤模型血清中的含量会明显升高。
对于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化学药物,大多数降脂药物对肝内脂肪消除作用有限,许多降脂药还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国内中医药学者对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机制作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并且根据古代文献,已经对多种中药配方进行了研究与验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栀子大黄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卷中,此方剂由栀子、大黄、枳实、淡豆豉四味药材组成,用于清热除烦,去湿理气,现代临床应用主要治疗酒精性肝病,急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对于栀子大黄汤中的化学成分已经有所研究,关于栀子大黄汤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临床应用缺乏科学的药理学实验数据的支持,栀子大黄汤中发挥药效作用的活性成分尚不明确。本课题通过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按照HPLC-UV法对制备出的栀子大黄汤中六种有效成分:栀子苷、橙皮苷、大豆苷元、大黄酸、大黄素、新橙皮苷进行含量分析,探究其抗氧化作用的机制,并将其作用于构建出的模型中,初步验证栀子大黄汤对酒精肝的治疗作用。
本次课题拟探讨建立一种明确的,与人类酒精肝病变相似的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以血清中ALT、AST中的含量和肝脏中MDA、SOD、GSH、TG含量的变化为标准进行验证,辅以对大鼠行为活动和肝组织切片的观察,为研究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栀子大黄汤中有效成分的开发打下基础。
[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目前关于酒精肝损伤造模的方法和造模实验流程的了解,采用白酒灌胃的方式,构建明确的酒精肝损伤模型,掌握验证该模型是否成功的方法并对构建出的模型予以评估,对栀子大黄汤中抗氧化机制予以探究,同时观察栀子大黄汤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肝脏生化指标和组织学影响。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