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目前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因肺癌死亡人数已 经居于癌症死亡率首位。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6年在《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 Cancer J. Clin)在线发表的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肺癌发病73.33万例,死亡61.02万例,位居全国癌症发病第一位。
因此,因此肺癌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预防与控制肺癌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其中约25%~30% 就诊时已是疾病晚期,约40%~50% 已有远处转移,因而失去最佳手术切除机会,全身化疗及放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目前,以铂类为基础联合第三代抗肿瘤药物( 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紫杉类药物等 ) 的化疗方案是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化疗有效率也仅为 30%~40%,并且很多患者出现呕吐,脱发等严重副反应,难以耐受。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标准化治疗手段除手术外,晚期治疗主要是放疗、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近十几年来靶向治疗因效率高、毒副作用低而成为肺癌热门的研究领域及治疗方式,靶向生物标记物的开发及临床检测、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发展以及评估靶向抑制剂疗效的临床前/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 NSCLC 分子靶向治疗中,应用较为成熟的是针对 EGFR 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其代表药物为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iotinib)以及我国自主 研发的埃克替尼(Icotinib)。
而对于 EGFR 阴性及 EGFR-TKI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原发或继发耐药的人群,寻找新的靶标尤为重要(Cagle and Chirieac, 2012; Sequist et al., 2011)。
近年来,另一个非吸烟肺癌常见的驱动突变 ALK 成为 NSCLC 极具潜力的分子治疗靶点。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