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肠溶微丸片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5 17:24:36

一、简介

ESM是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其主要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HP(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及与胃酸有关的消化系统紊乱性疾病[1]。由于ESM结构中亚砜基的存在,药物在酸性介质中仍极其敏感,易被酸性化合物催化快速降解。因此,就药物的稳定性而言,显然口服固体制剂的ESM必须被保护起来以防止其与胃酸的直接接触,使活性物质能够被完整的传送到pH值接近中性的及药物可以被迅速吸收的胃肠道部位[2]。

微丸片是一种多单元制剂,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根据用药差异实现剂量的分割调整,且分割后仍能保持原有的缓、控释能力;将释药行为不同的微丸压制在同一个片剂中,可实现组合释药或更灵活的给药方案,因此,对于那些治疗指数低、剂量需要调整的药物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用空白糖心流化上药并包衣的方法制备了ESM肠溶微丸,然后将其与辅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片剂,本课题计划将制作好的ESM肠溶微丸片在大鼠体内进行药动学研究。

二、研究概况

ESM是第一代PPI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其首过效应低于奥美拉唑,它能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胃内壁细胞H -K -ATP而阻止胃酸的最终分泌,保持胃内PH在6以上,减少胃黏膜的损伤,以达到治疗胃溃疡的疗效。

ESM吸收效果好,无论任何剂型都比奥美拉唑的生物利用度高。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7%,为太表观分布容积为0.22L/Kg[4]。其在体内通过CPY同工酶CPY3A4代谢,其余IPP大多为CYP2C19代谢,其弱代谢者和强代谢者的AUC之比为2,变异较小[2]。ESM清除率低于奥美拉唑,药物血浆浓度较高更持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三、研究目的

针对ESM胃中不稳定的特性,本实验采用空白糖丸芯流化上药包衣并与辅料混合压制的方法制备ESM肠溶微丸片,测量其在大鼠体内ESM的药物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用于评估药物的质量疗效,指导ESM肠溶微丸片的处方工艺设计。

四、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思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