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埃索美拉唑镁(EMZ-Mg)作为第四代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奥美拉唑的s型异构体,可用于治疗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泌素瘤、腐蚀性食管炎,在治疗胃酸相关疾病上,比其他质子泵抑制剂更有效。另外EMZ-Mg也常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合用,预防前者的胃肠道副作用。然而EMZ-Mg半衰期较短(约1.3h),与其他PPI相似,易发生夜间酸突破[1],造成病情反复,有研究表明,血浆生物半衰期较长(约7h)的泰妥拉唑较少发生夜间酸突破的现象;此外,EMZ-Mg在中和NSAIDs胃肠副作用的机制尚有争议,以往认为NSAIDs在治疗过程降低胃液pH,而EMZ-Mg能够提高胃液pH,因此提供了降低前者损伤胃黏膜的环境。但有文献表明[2]EMZ-Mg中和NSAIDs的作用包括酸依赖和非酸依赖两种机制,在非酸依赖机制中,EMZ-Mg能够提高具有保护胃黏膜的抗氧活性、NO含量的水平,从而拮抗NSAIDs引起的相关负影响[3-5]。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们试图开发EMZ-Mg的缓释制剂,以延长体内滞留时间,降低夜间酸突破的发生频率,或者在与NSAIDs联合应用时维持体内血药浓度,更好的发挥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微丸是指直径一般不超过2.5mm的球形口服制剂,制剂中一个剂量由许多个释药单元组成,其整个制剂的释放行为是各释药单元的释药行为的总体体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缓控释微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发展的一大趋势。微丸属剂量分散型剂型,与一个单元组成的片剂相比,具有如下特点[6-7]:
(1)微丸服用后,可广泛均匀地分布在胃肠道内,药物在胃肠表面分布面积大,可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消除刺激性药物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
(2)微丸在胃肠内的转运不受食物输送节律的影响,胃肠道转运时间相对稳定,可削弱食物及个体差异的影响。通过对缓控释微丸和一个单元组成的释药体系缓释片的胃肠转运显示,缓释片通过胃排空的时间为65-570min,而缓控释微丸则在120-180min内迅速分布于整个胃肠道。
(3)微丸的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各个单元小丸释药行为的总和,个别小丸在制备上的失误或缺陷不致于对整体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释药规律的重现性、一致性方面优于缓控片剂。
(4)几种不同释药速率的微丸可按需要装成胶囊,服用后既能满足首剂量要求的血药浓度,亦能产生维持剂量的血药浓度,且血药浓度曲线平稳,有重现性,避免峰谷现象的发生。
(5)由不同微丸组成的复方胶囊,可增加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病人顺应性好。
(6)工艺学上有较好的流动性和机械强度,在微丸包衣和胶囊填充过程中便于质量控制。
固体剂型的包衣可以获得缓释的特性,有机溶剂和水溶液的包衣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颗粒剂的工业生产中。随着对环境、安全、成本问题日益增长的考虑,制药工业正逐步用水溶液包衣体系替代有机溶剂的包衣,例如,用水分散体来替代有机溶剂。Eudragit,包括了一系列的丙烯酸树酯化合物,由于它们独特的肠溶、渗透特性,正广泛的应用于药用工业中,可以通过灵活的调整不同聚合物的不同比例在预想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预期的药物释放行为。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