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前药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10 01:29:25

紫杉醇前药研究一、概述及选题的意义1.1 概述紫杉醇(Paclitaxel,PTX)是从太平洋红豆杉树的树皮中分离出的一种天然产物。

Wani和Wall于1963年首次从美国西部森林的太平洋红豆杉(Pacific Yew)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

1971年,Wani和Wall同Mc Phail[1,2]合作,通过X-射线衍射等手段,确证了粗提物活性成分的确切化学结构-一种骨架为二萜的化合物(图1),分子量853.92,分子式为C47H51NO14。

紫衫醇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成为继阿霉素和顺铂后的第三代抗肿瘤药物,相继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3],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紫杉醇结构1.2 选题的意义紫杉醇是一种新型抗微管药物,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明显抗癌活性,疗效肯定。

但其水溶性差,在水中溶解度lt;0.03g ,因此需要在紫杉醇注射剂中加入聚氧乙烯蓖麻油及适量的无水乙醇作为增溶剂。

聚氧乙烯蓖麻油在体内降解会释放组胺导致急性超敏反应,发生概率超过40%,使得紫杉醇因严重过敏反应在临床得不到有效推广。

此外,紫杉醇作为细胞毒类药物在临床使用时,会导致严重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神经毒性、骨髓抑制、心血管毒性、肝脏毒性和脱发等。

紫杉醇前药='' (paclitaxel='' prodrugs)='' 的设计是一种提高药物制剂成药性、降低其毒副作用、增强抗肿瘤效果的有效手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