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S/MS检测人血浆中JSPH1902分析方法的建立文献综述

 2022-12-25 15:37:45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造成全球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直到几年前仍是晚期癌症患者治疗的唯一选择,但是其效果有限,总体生存率(OS)lt;12个月,5年生存率lt;1%。近几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EGFR)的发现使得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几率有了革命性的提高。

EGFR是一种配体诱导激活的酪氨酸激酶受体,能够激活细胞内下游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细胞分裂增殖。EGFR活性突变(AMs)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常见驱动基因,导致EGFR即使在缺失配体的情况下也处于激活状态,使得下游信号通路持续处于超活化状态,引起细胞的恶性增殖(肿瘤),因此,抑制不正常的EGFR信号通路,是治疗肿瘤的策略之一。

第一代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临床上约有70%的患者有明显药物应答反应,表现为肿瘤明显缩小,因此,EGFR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作用靶点,但在10-16个月的治疗后,会产生耐药性,有近2/3的患者产生了二次获得性变异T790M (EGFR受体蛋白中的一个苏氨酸变异为蛋氨酸),研究发现突变位置处于结合位点的“入口处”,使得吉非替尼与受体相互作用减弱,产生耐药性问题。大多数的耐药机制是EGFR-TKI依赖性耐药机制,但是也有少数非EGFR依赖性耐药,比如各种各样的旁路耐药机制。

通过分析上述产生耐药性的原因,药物化学家们在吉非替尼、埃罗替尼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新一代的EGFR抑制剂, 也称之为第二代EGFR-TKI。与第一代所不同的是,第二代化合物大多数采用了不可逆的共价键结合形式,比较成功典例如阿法替尼、达克替尼,被FDA批准用于双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虽然上述药物能够克服耐药性问题,但是此类化合物也能对野生型的EGFR产生效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剂量依赖性副作用,如皮疹和腹泻,因此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TKI的基础上,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新的化合物,即选择性与双突变以及单突变后的EFGR结合,而不影响野生型EGFR。

随后,药物化学家分析双突变蛋白的结构,发现位于结合位点入口处的残基由苏氨酸变异为蛋氨酸,这两个残基的疏水性存在差异,蛋氨酸亲脂性较苏氨酸更强。因此,如果调整小分子化合物的疏水性,就能选择性的抑制双突变EGFR,而对野生型EGFR无影响。

因此通过筛选得到含有吲哚基团的化合物,表现出很好的化学活性,但是该化合物在细胞测试中活性降低了近90倍,分析其原因,可采用不可逆的共价键结合方式,提高化合物与酶的结合能力,而不改变其活性。分子对接分析化合物与双突变EGFR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结构中嘧啶环与甲硫氨酸残基M793形成氢键,氯原子指向结合位点入口处的甲硫氨酸残基M790,苯胺的间位则指向半胱氨酸残基C797。因为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进行共价结合药物设计的理想结合部位,经过比对,优先对苯胺间位优化,选用丙烯酰胺,苯胺的邻位取代,甲氧基活性增强,选择性减弱。

由于化合物亲脂性太强,后期开发较为困难。因此替换顶部取代基的吲哚,使得选择性大大提高,亲脂性得到改善。丙烯酰胺部分引入碱性基团,如二甲氨基,亲脂性改善。对于嘧啶环5位的修饰,可以选用甲基、氢原子以及氯原子,氯原子对于提高选择性,改善亲脂性很重要,能够与甲硫氨酸残基更好的相互作用,因此选择化合物。

为进一步提高活性及选择性,苯胺对位可以取代哌嗪,顶部取代进行优化,活性和选择性明显提高。随后哌嗪基团修饰有三种方式:哌嗪酰胺化、开环及环系大小的置换,进行相关副作用评估以及药代动力学测试时,发现AZD9291表现更好,在后续的动物试验中也表现更佳,因此选择化合物AZD9291作为备选药物,进入到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