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拟研究的问题
通过使用氨水对小鼠进行引咳造模,拟研究止咳胶囊对咳嗽小鼠模型的疗效,探讨止咳胶囊的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二、采用的研究手段
1、通过预实验对实验方法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2、将清洁剂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以咳必清和蛇胆川贝液作为阳性对照药物,使用浓氨水诱发小鼠咳嗽,在造模成功的基础上,对模型组分别给予咳必清、蛇胆川贝液和止咳胶囊水溶液灌胃给药,从模型小鼠在一定时间内咳嗽的次数来判断止咳胶囊的药效,并且评价小鼠体重的变化。
3、使用统计学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三、文献综述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咳嗽是多种基础病引发的常见、易迁延的内科疾病症状,属机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的防御反射,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咳嗽分为一般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按时间可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咳嗽反射弧由五个环节组成:咳嗽感受器、传入神经、咳嗽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官。每次非自主咳嗽均由完整的反射弧构成。咳嗽是首先快速短促吸气,膈下降,声门迅速关闭,随即呼吸肌与腹肌快速收缩,提高胸内压,气道可受压缩而变窄,肺内压迅速上升;然后声门突然开启,肺泡与呼吸道内高压气流喷射而出,冲击声门裂缝而发生咳嗽动作与特别声响,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等也随之排出[1]。通过咳嗽反射虽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但咳嗽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影响工作,休息,甚至引起喉痛,音哑和呼吸肌痛,剧烈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同时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急性喉炎等疾病也都能引起咳嗽。
感染后咳嗽 (Post-infectious cough, PIC) 又称感冒后咳嗽,是指各种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后继发的咳嗽,其致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呼吸道广泛的炎症及气道高反应 (Airway Hyper Reactivity, AHR) 密切相关。按症状及发病特点,属于中医外感咳嗽范畴。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鼻咽喉的炎症刺激可引起喷嚏、流涕,但并不导致咳嗽,当炎症到达喉及其以下水平,刺激迷走神经,则触发咳嗽[2]。当上呼吸道的炎症扩散至下呼吸道时,则可伴咳痰。目前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西医认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气道上皮细胞损伤、上气道和/或下气道广泛的炎症,伴或不伴有一过性的气道高反应。而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道,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又肺为娇脏,畏寒畏热,主清肃,不耐邪侵。无论邪从外入,或自内生,均影响及肺,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正如《医学三字经咳论》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虛,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哈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唸而咳矣。感冒后咳嗽是现代医学中出现的名词。感冒后咳嗽依其发病时间和病程的不同,早期可伴有轻微鼻塞、流涕等症状,进一步发展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如病情迁延不愈,易由外感咳嗽转为内伤咳嗽。依据其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经过或未经过治疗,发热恶寒、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后,仍有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粘液痰,故部分学者认为其属于外感咳嗽范畴[3-6]。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