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碱调控线粒体自噬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26 22:56:24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调查资料显示,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致死性疾病,加上人口趋向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数量还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病约占85%。

所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指供应大脑血流的主要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结果导致脑组织(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区域)急剧缺血缺氧,最终引起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或坏死,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后可通过溶解血栓或机械再通的方式恢复缺血区的血液灌注,但一些病人在缺血后再灌注后不仅没有使组织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即我们所说的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 [1]。

1.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自噬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在组织细胞经过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刺激后,机体能通过自噬减少细胞损伤,在脑组织缺血缺氧后细胞也可以通过自噬的调节以减少神经元损伤[2]。

细胞自噬是依赖溶酶体吞噬降解细胞内变性坏死的细胞器及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在体内和体外的研究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自噬激活起到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的神经保护作用。

但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期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诱发的过度自噬可能会诱导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

1.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线粒体自噬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有氧自由基损伤、炎症、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中毒、凋亡等因素;而线粒体是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和钙稳态的重要场所,线粒体损伤可以导致氧化还原状态失调和钙离子失衡,并促进一些凋亡诱导因子及氧自由基的释放[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