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元素形态分析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砷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元素,大量含砷化合物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水、空气和食物中。因此研究砷的总量和形态分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砷元素提取、分离、测定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砷元素 形态分析 应用研究
引言:
砷是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3号主族元素, 是一种有毒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还有极少量的自然砷和金属砷化物;人工合成的砷化合物主要用于饲料、农药、药物、木材防腐剂等[1]。
砷元素常见的形态有As(Ⅲ)、As(Ⅴ)、MMA(一甲基砷酸)、DMA (二甲基砷酸)等,由不同形态砷的半数致死量可以判断,无机砷的毒性比较大,甲基化砷的毒性较小,不同形态的砷化合物毒性差异很大, 其毒性依次为H3Asgt;As(Ⅲ)gt;As(Ⅴ)gt;MAAgt;DMAgt;TMAOgt;砷糖gt;AsCgt;AsB[2]。
一、砷元素的提取
对砷的形态进行分析前需对样品预处理,提取砷化物再分析。
一般的生物样品砷形态分析前处理过程包括样品采集、组织解剖与分离、去离子水清洗、冷藏保存、冷冻干燥、低温研磨以及形态提取等过程。样品前处理主要步骤如下:首先用刀片刮去附生物质,再先后用自来水和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干净。对样品冷冻干燥后,需要通过人工或机器研磨至极其细小的颗粒态,以确保细胞(细胞膜)被破坏,尽量保证样品的同质性,因为颗粒粒径的大小及均匀程度直接影响到砷形态提取效率和数据的平行性[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