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三萜酸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03 22:17:23

摘要大枣植物中化学成分较复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大枣植物中发现的化合物已有70多种。对大枣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萜酸、皂苷、生物碱、黄酮及糖苷类等成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枣中含有的多糖及三萜酸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作用,大枣中含有的三萜酸类物质所表现出的细胞毒性,具有对肿瘤细胞高度选择性的特点,成为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大枣;三萜类;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

大枣(JujubaeFructus),又名红枣、枣,是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枣(Ziziphusjujuba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历代医药、食疗典籍均对大枣的营养、保健价值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大枣味甘、性温、无毒,归脾、胃、心经。大枣既是普通食品,也是常用的药品,久食或入药膳,有补气血、益脾胃、通九窍、润肤养颜、延年养生之保健功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大枣的药用部位即大枣果肉的研究,各类成分中,又以三萜类、糖类及核苷类成分研究报道较为多见。大枣中所含有的包括齐墩果酸在内的三萜酸类成分具有抗肿瘤、兴奋免疫、保肝降脂等药理活性,在该类成分中又以羽扇豆烷型三萜酸类成分为其主要组分,其代表性化合物白桦脂酸在大枣中具有含量高、药理活性明确、对照品容易分离纯化等特点,应用前景广泛。

1.三萜类成分(Triterpenoids)

枣属植物中的三萜类成分按是否与糖结合,分类为游离型三萜类及与糖结合形成的三萜皂苷类,多分布于果肉、种子及叶中。其中的游离型三萜类化合物主要以羽扇豆烷型、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及美洲茶烷型等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为主。到目前为止常见的化合物有羽扇豆烷型的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麦珠子酸(alphitolic acid)和白桦脂酮酸(betulonic acid);齐墩果烷型的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马斯里酸(maslinic acid)和齐墩果酮酸(oleanonic acid);乌苏烷型的熊果酸(ursolic acid)、2alpha;-羟基乌苏酸(2alpha;-hydroxyursolic acid)和乌苏酮酸(ursonic acid),以及19位具羟基的坡模堤酸(pomolic acid)和坡模堤酮酸(pomonic acid)等;美洲茶烷型的美洲茶酸(ceanothic acid)、表美洲茶酸(epiceanothic acid)、大枣新酸(zizyberanal acid)、zizyberanalic acid、zizyberenalic acid和ceanothenic acid等[2]。此外,尚有2位或3位羟基的芳香酸酯化产物[3]。其中,美洲茶烷型化合物被认为是由2,3位邻羟基羽扇豆烷型化合物经水解,A环开环后重新闭合为五元环而形成的产物,是目前发现自然界较为少见的一类三萜酸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鼠李科,可认为是枣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

三萜酸类化合物有较高的脂溶性,分子量一般为400~600 Da,化学结构复杂,目前已知有7种不同的母核结构在母核上有多个不同的取代基,常见有羧基、羟基、酮基、甲基、乙酰基和甲氧基等[4]。刘孟军课题组[5-7]对于大枣中三萜酸类物质采用超声提取法对多个枣品种中熊果酸进行提取检测;研究结果显现熊果酸在不同枣品种中分布广泛,平均含量最高的为鲜食品种[8]。段金廒课题组对大枣中分离得到的两种三萜酸进行结构分析[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在两个波长下同时检测10种三萜酸类化合物;接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串联质谱(HPLC-ELSD-MS)检测用氯仿提取的大枣中三萜酸类化合物,比较了大枣果肉和果核中三萜酸化合物含量,得出果肉中的含量明显多于果核的结论。鉴于上例,三萜酸类化合物多用微波辅助有机相提取[7],检测方法早期为紫外分光光度法[10],现在多用HPLC法[11],也有将灵敏度更高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应用于三萜酸类物质的检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