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素对厄洛替尼致皮疹的防治作用
摘 要:大蒜素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等药理作用,在体内、体外都呈现了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现代的一些研究发现,大蒜中的化合物可以影响炎症的很多环节,并能够调节T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活性,这提示大蒜素可能在治疗EGFR抑制剂所致皮疹方面存在一定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大蒜素;皮疹;EGFR抑制剂;防治
大蒜素(DATS)又名大蒜新素,是百合科葱属植物蒜的鳞茎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其化学名为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它具有结构简单、易得、易合成、生物活性作用明显、药理作用广泛等特点。它具有较强的杀菌力,抗菌谱也很广,被誉为天然的广谱抗生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大蒜素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它还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等药理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1]。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增加,分子靶向治疗凭借其安全、高效、低毒的优势已经成为未来肿瘤诊治的风向标。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即EGRG抑制剂,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帕尼单抗)和兼具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多靶点药物(索拉菲尼、范德他尼、拉帕替尼),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与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并以其准确的疗效和相对较好的耐受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然而,由于EGFR在体内的分布特点,该类药物对皮肤及附属器官具有特殊的不良反应,其中以皮疹最为常见也最难以耐受,一般于用药后3~7d出现,发生率高达79%~88%,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降低其耐受性,甚至导致治疗中断,影响抗肿瘤疗效[3,4]。因此,如何在不影响EGFR抑制剂治疗的前提下,探寻能够有效控制皮疹的给药方案或治疗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针对EGFR抑制剂相关皮疹的防治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西医最常用的方法为局部使用抗生素、类固醇或口服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5,6],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毒副作用较大,其临床效果不尽人意,此外对于不同程度的皮疹是否需要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以及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能否预防靶向药物相关皮疹的产生,目前尚存争议。中医药治疗各种皮疹历史悠久,《温病条辨》中有提到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黄、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但目前仍没有针对EGFR抑制剂相关皮疹的中医药制剂上市应用。
2.EGFR抑制剂所致皮疹发病机理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