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对MCF-7/ADR和SMMC-7721/Dox的构效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05 20:54:10

摘要: 番荔枝内酯因其强有效的抗癌作用成为国内外科研者研究的重点,被誉为明日的抗癌之星。本篇通过对番荔枝内酯及其结构特征、类型的介绍,分析其作用机制和抗肿瘤作用。最后对番荔枝内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番荔枝内酯 结构类型 作用机制 抗肿瘤作用

1.番荔枝科及番荔枝内酯的概述

番荔枝(南美番荔枝家族) 有130类2300多种,中国有24个属103个种和6个变种,荔枝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和云南等省均有栽培; 东南亚、南美国家及地区也广泛分布。中药番荔枝子记载于版《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为番荔枝科植物番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苦、寒,归心、肺、肝、肾、脾经,其功效为消积杀虫、清热解毒、解郁、止血。临床主要用于恶疮肿痛、驱虫等。番荔枝子常用作治疗肿瘤复方的主要药味。现代研究表明番荔枝种子中主要含有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番荔枝属(Annona) 、紫玉盘属(Uvaria)、哥纳香属(Goniothalamus) 、泡泡树属(Asimina) 、卷团属(Rollinia) 、木瓣树属(Xylopia) 、暗罗属(Polyalthia) 和阿蒂莫耶属(Atemoya hort)等8个属中共分离、鉴定出 500 余种番荔枝内酯化合物,他们分布在番荔枝科多种植物的根、树皮、种子、叶子以及果实中[1-2]

番荔枝内酯 (annonaceous acetogenins,As 或polyketides) 是一类具有杀虫、抗疟疾、抗病毒、抗菌、细胞毒性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的化合物[3]。1982年Jolad 等首先从番荔枝科的紫玉盘属植物( Uvaria L.) 分离出抗肿瘤活性很强的番荔枝内酯( Uvaricin) ,体外实验表明其具有抗白血病的活性,自此,番荔枝科成为继红豆杉(活性成分为紫杉醇) 后研究的热点。

2.番荔枝内酯的结构特征及类型

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0 ~ 3个四氢呋喃环(THF),末端具有甲基取代或经重排的 gamma;- 内酯末端和具有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长直链烷基为特征,碳原子数目多为 33 ~ 37个。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主要结构类型有单四氢呋喃类、邻双四氢呋喃类、间位双四氢呋喃类及其它类型[4-5]。根据番荔枝内酯结构中四氢呋喃环个数、末端不饱和内酯环的结构可以把番荔枝内酯分为线性番荔枝内酯(Linear ACGs)、异线性番荔枝内酯(Iso linear ACGs)、环氧番荔枝内酯(Epoxy ACGs)、单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Mono-THF ACGs)、异单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

(Iso mono-THF ACGs)、邻双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Adjacent bis-THF ACGs)、异邻双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Iso adjacent bis-THF ACGs)、间双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Nonadjacent bis-THF ACGs)、异间双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Iso nonadjacent bis-THF ACGs)、三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Tri-THF ACGs)、四氢吡啶番荔枝内酯(THP-THF ACGs)和双末端内酯环番荔枝内酯(Bis-lactonic ACGs)。代表性的结构见图 1[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