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滴固化的可视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7 11:52:1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微球 (microspheres) 是指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成球材料中,形成的骨架型微小球形或类球形微粒, 其粒径范围一般在1至250微米, 可以供口服、注射、滴鼻或皮下埋植使用[1]。与普通剂型相比, 微球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同时可缓释控释药物并使药物浓集于靶区,并可以实现高载药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借助于专属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时间可控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微球递药系统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延缓给药周期以提高用药顺应性,并可以进行靶向高载药递药。

传统的微球制备方从大的方面主要分为乳化法和沉淀法,包括机械分散法,喷雾干燥法,相分离法等[2]。制备方法同样至关重要,无论使用沉淀法还是乳化法制备微球,其原理均为载体材料与药物因溶解度改变而结晶析出成球并将药物包裹。如果药物析出速度慢而聚合物材料如PLGA析出速度快,则药物被PLGA包裹机会多,包封效率高。使用乳化法进行制备时,使用的有机溶剂与水不互溶,药物析出速度快。而用沉淀法制备时,使用的有机溶剂与水互溶,药物析出速度慢。对于不被水相增溶的药物,在沉淀法中的析出速度比乳化法慢,因此,沉淀法的包封效果优于乳化法。对于能被水相增溶的药物,在沉淀法中的析出速度比乳化法快,因此,乳化法的包封效果优于沉淀法。在沉淀法中,不被水相增溶的药物更易析出被包裹,因此,它比能被水相增溶的药物的包封效果好。在乳化法中,能被水相增溶的药物更易缓慢析出被PLGA包裹,因此,它比不能被水相增溶的药物的包封效果好。然而,上述几种制备方法对微球粒径的可控性差、粒度分布较宽,若通过筛分的方法进行制备后的筛选,又会增加成本,因此,一种能可控生产均一微球的制备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微流控技术是一种使用尺寸为几十到几百微米的通道来系统的精确控制10-9至10-18升微小流体的方法[3]。微流控技术具有可控性高、制备系统温和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地用于微粒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课题组前期开发了一种“超快速连续序列微流控沉淀”技术用于制备高载药的制剂,将药物以纳米晶的形式分散在聚合物壳内形成具有壳核结构的制剂,可以将紫杉醇的载药量提升到42.6%,将索拉非尼的载药量提升到45.2%。另外,该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0.1s)内在药物纳米晶的表面形成聚合物外壳,制得稳定的核壳结构纳米载体,避免了稳定剂的使用以及中间纳米晶的处理步骤,降低了处方优化的工作量,实现了对载体理化性质更加精确的控制。在微流控平台上进行溶剂乳化,可以形成直径均一的乳滴。而所有乳滴中药物和载体材料的浓度和比例均可控且相同,因此应用微流控方法制备微球可以避免因乳滴直径不均一性导致的微球粒径不均一。

固化过程也是乳滴-溶剂扩散法制作微球的一个关键步骤。但是从乳滴到微球的固化过程不清晰,此次毕业设计正是为了可视化研究乳滴中所包载物质的固化过程,监测液滴内有机溶剂去除过程中的传质行为,为高载药微球的制备提供指导。

聚集诱导荧光淬灭是指荧光物质在溶液中具有较强的荧光, 而在聚集态时荧光减弱甚至发生猝灭,通过这一聚集态的荧光变化,可以使固化过程中的有机溶剂去除传质行为可视化。

【采用的研究策略】

本课题拟选用PLGA为聚合物材料,咔唑、制备O/W型乳剂并对其固化过程进行可视化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乳滴固化微流控”装置的搭建;采用荧光物质来可视化研究PLGA微球固化过程中的传质行为。具体介绍如下:

1.“乳滴序列固化微流控”技术的搭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