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心源性卒中患者的用药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2022-12-27 11:54:59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拟研究问题

1.1通过对心源性卒中药物治疗的讨论和分析,结合临床实际及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讨论此类患者药学监护要点,明确药师在心源性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必要性,以提高用药质量,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监护提供支持。

1.2 结合前期心源性卒中对相关认识和用药讨论结果,以临床实际应用为基准,选取一例心源性卒中病例,追踪其治疗过程,对其药物治疗干预措施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性制定个体化药学监护计划。

  1. 研究手段

临床药师及学生全程积极参与1例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治疗,在药物的选用、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监护、相关指标的监测以及患者出院用药宣教等方面提供药学服务,针对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 文献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病死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危害性强。在多种缺血性脑卒中分型方法中,较常用的是临床表现和病因进行分型的方法。TOAST(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是按病因进行卒中分型的代表,根据TOAST分型我们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不明病因型,本篇将主要介绍心源性栓塞型缺血性脑卒中。

心源性卒中被定义为心源性栓子脱落,栓塞相应脑动脉造成的缺血性卒中,引起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坏死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类型,约占20%左右。临床上可表现为突发的意识障碍、视野缺损、失语、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可迅速到达高峰(lt;5min)、迅速恢复,其特性与栓子的移动有关。

3.1机制

心源性卒中的机制通常归纳为三种:血流缓慢导致心腔(特别是各种病因造成心腔扩大、心房规律收缩功能丧失、左心室室壁瘤等)内血栓形成并脱落;异常瓣膜表面的附着物(退行性变瓣膜表面的钙化物、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人工瓣膜表面的血栓等)脱落;体循环静脉系统血栓经异常心房间通道(房间隔缺损或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系统造成栓塞(即“矛盾栓塞”)。

3.2常见病因

病因主要包括心房颤动(房颤)、近期(4周内)心肌梗死、人工机械瓣膜、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等,其次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等;相对低危的因素包括卵圆孔未闭、房间隔膜部瘤、房间隔和/或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和二尖瓣瓣环钙化等。其中房颤(合并或不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卒中占全部心源性卒中的79%以上,是最主要的心源性卒中危险因素,因而受到普遍关注,成为心源性卒中预防的重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