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 选题背景
- 摘要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1] ,是中药常用的药材,《神农本草经》中为活血化瘀的药材,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痛,益气[2],《本草纲目》中记载丹参有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女经脉不均[3]等功效,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
研究表明丹参有效成分为水溶性酚酸类和脂溶性丹参酮类化合物,此次试验重点在研究丹参注射液中水溶性酚酸成分,如丹参素,原儿茶醛,原儿茶酸等。目前丹参注射液是临床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剂类型。超滤是利用超滤膜在压力差下,将溶液中不同分子量的成分进行分离提纯的技术。中药注射剂在制备时有些杂质不易除去,如鞣质、蛋白质、树脂等,是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超滤膜可以截留注射液中的杂质和热源,保证有效成分的通过。该法因条件温和,不引入异物,不与有效成分反应和降低成本的优点成为提高丹参注射液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本实验将研究丹参滴注液中酚酸类活性成分在中空纤维超滤膜中的迁移规律,通过比较分析浓度、温度,以及膜材料等变量,探讨不同条件对丹参滴注液中酚酸类活性成分的影响。
2.丹参有效成分及其研究进展
丹参有效成分为水溶性酚酸类和脂溶性丹参酮类化合物,在1930年代,我国学者利用现代化学技术,通过现代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了丹参的生物活性。目前分离出的有脂溶性成分,例如丹参酮I,丹参酮II,隐丹参酮等。到1980年代,我国学者以丹参制剂的传统临床应用为基础,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成分。目前,已分离出至少15种水溶性化学成分[4]。所有丹酚酸类化合物具有丹参素和咖啡酸的基本化学结构,属于多酚酸。药理研究表明,大多数丹酚酸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例如改善缺血半球的局部脑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而无出血风险[5]。因此,已开发出丹酚酸作为用于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注射剂。
2.1丹参水溶性成分及其测定方法
丹参中最早发现的为原儿茶醛,原儿茶酸具抗氧化活性,范菲等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兔血清中原儿茶酸进行了测定[6],该成分在丹参原药材中含量较低[7],但制剂中原儿茶醛含量较高。徐德然等人认为原儿茶醛可能是丹酚酸B降解所得[8],并通过LC-MS法测定其含量。有研究解释在制剂过程中丹参成分受热,导致大分子缩合酚酸分解得到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等小分子物质,测得成分增加。丹参素和咖啡酸是丹参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的单体,具有酚羟基和羧酸基,水溶性较强。丹参素为酸性成分,有学者[9]用甲醇-1%醋酸测定丹参素钠的含量。赵鸣舒学者采用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在270、280 nm下测定丹参中咖啡酸的含量[10]。丹酚酸类化合物是丹参素和咖啡酸通过酯键缩合而成。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体内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等[11]。张红波学者采用HPLC法,利用流动相甲醇-乙腈-水-36%乙酸,测定波长280 nm测定白花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12]。
2.2丹参注射剂质量标准及成分测定
目前开发出的丹参注射剂有丹参注射液,丹香冠心注射液,香丹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用丹参总酚等[13]。原儿茶醛和丹参素目前被认为是丹参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因此被作为丹参药材及制剂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
丹参注射液质量标准在2011年7月25日由部颁标准转为国家标准。提高了丹参注射液的安全性、有效性[14]。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