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和厚朴酚-盐酸小檗碱复合物的溶解度与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厚朴-黄连”药对在我国中药方剂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自宋代沿用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国内外有关厚朴和黄连各自药效学、药动学等方面的文献较多,但研究二者配伍机理与配伍合理性的报道尚不多见。
本课题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将目光转向对二者中有效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旨在探究厚朴中酚酸类成分(和厚朴酚)与黄连中季铵碱类成分(小檗碱)酸碱结合形成的络合物在溶液中整体理化性质的变化。本课题推测,和厚朴酚与小檗碱络合后,由于小檗碱的季铵碱位点被结合,使二者络合物相较于小檗碱疏水性增强,在水中溶解度降低,油水分配系数logP增大,肠道吸收随之增加,从而增强药效,达到协同的作用。因此,本课题可为“厚朴-黄连”药对配伍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证明二者配伍的合理性,同时为中药药对的现代研究和中药间的配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综述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1],也是中医方剂配伍的精华与核心所在,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优势[2]。其不同的配伍可产生协同、拮抗、相加等作用[3]。以药对为切入点进行配伍原理和配伍合理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方剂的组方规律和作用机理,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指导[4]。
“厚朴-黄连”药对来自宋代王怀隐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的“厚朴丸”,厚朴苦、辛,温,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5];黄连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6]。两药配伍,彼此间功能相互协调,并能相互制约药性,共同发挥行气燥湿的功效[7]。临床上两药常以不同配伍比例出现在诸多方剂中,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含厚朴-黄连的方剂共 603首,排除用量未记录或记录不明的方剂,总计475首[8]。目前对 “厚朴-黄连”药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化学成分及活性成分,配伍比例,药理作用,提取工艺[7-11],而与二者所含成分相互作用及药代动力学变化相关的报道则较少。
中医药传统理论认为,药对配伍原则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12],现代研究多通过物质基础,体内过程,药理作用,生物效应等多个方面[1,13]来解释与说明其科学内涵。现代医学认为, 药物产生的药效取决于其化学成分, 而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则由化学变化产生,因此, 关于药对的研究与发展, 需从药物的单用与合用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进行探讨[14]。厚朴中的酚酸类物质为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其中和厚朴酚 (honokiol, HNK) 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可抗炎, 抗菌, 抗肿瘤, 抗氧化, 改善学习和记忆障碍, 降压以及抗血管形成等。但是, HNK在水中几乎不溶解, 生物利用度低,口服吸收差,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5]。黄连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是小檗碱(berberine,BBR),含量高达3.6%以上 [16]。BBR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保护神经、降糖、降脂等作用,常被用于肿瘤和糖尿病的治疗。但其临床应用仍具有很大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水溶性差和胃肠道吸收差[17]。对同样吸收较差的两种物质的复合物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对应药对的配伍机理和配伍合理性。
盛美萍[18]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碱的口服吸收差,同时,Sakuri[19]等人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对口服小檗碱后的大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碱在胃肠道吸收不好。但有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大鼠灌胃黄连厚朴提取物和黄连单味药材提取物后血浆样品中盐酸小檗碱的达峰时间 Tmax(h),峰浓度 Cmax(mg · L-1),平均滞留时间 MRT ( 0 ~infin;)和曲线下面积AUC ( 0→infin;)数据,得出结论:黄连与厚朴配伍后,厚朴能促进盐酸小檗碱的吸收, 减缓盐酸小檗碱的消除, 提高黄连活性成分盐酸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20]。同样,针对这两种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吴安国[16]发现,对小檗碱来说,和厚朴酚与小檗碱联合用药有利于小檗碱在体内的吸收,提高了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这初步说明了二者配伍使用的合理性,但具体原因尚不可知。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