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肿瘤的治疗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手术、放射治疗、内科治疗相结合,才能达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目前在国际上,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已百余种。传统上,抗肿瘤药物皆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烷化剂、抗代谢物、抗生素、植物药、激素和其他(包括铂类、门冬酰胺酶、靶向治疗等)六大类。这显然不能概括目前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更未能包括生物反应剂和基因治疗。另一分类是根据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而分为: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作用于DNA模板影响DNA转录或抑制DNA依赖RNA聚合酶而抑制RNA合成的药物、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其他类型的药物。但目前抗肿瘤药物发展很快,以上分类多不能概括现有的药物和即将进入临床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在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和增殖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开始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进行治疗。这些领域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药、针对某些与增殖相关受体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的细胞遗传学标志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抗肿瘤疫苗和基因治疗等等,并在不到10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们实际上超越了传统的细胞毒治疗,属于病理生理学治疗,也就是封闭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受体和纠正某些病理过程。
事实说明,靶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观点,也是通向治疗个体化的重要途径。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均十分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合理地、有计划地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取长补短综合治疗就是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化疗药物、免疫、心理和中医药治疗。在化学治疗时仍然宜联合使用不同药理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杀灭肿瘤细胞或干扰其生成长和代谢。
随着抗肿瘤药的更新迭代,许多进口药、合资药、国内仿制药和改变剂型后的药品相继上市,扩大了临床医生的选择范围,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用药费用的增加。因此合理、有效、有节制的利用已有的药物资源,针对不同经济情况的患者选择、使用疗效相同、相近品种的药物,以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生活质量,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医学课题和社会责任。本课题通过分析我院2016年2018年西药类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申慧彬, 原珂慧. 三种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在山西某医院使用情况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9):1327-132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