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微针(microneedles,MNs)[1]是指通过微细加工技术(microfabrication technology)制备、长度为几百微米的类似注射针头的实心或空心针。微针长度不超过1mm,可以穿过皮肤角质层进入皮内, 但不易触及痛觉神经,不引起痛感和皮肤损伤,能在皮肤角质层上形成微米级通道,药物通过扩散、溶解的方式进入皮下,并被吸收,实现药物缓控释[2]。微针按使用方式可分为固体预处理微针(solid MNs for pretreatment)、包衣微针(coated MNs)、可溶微针(dissolving MNs)和空心微针(hollowMNs)四类[3]。固体预处理微针作为最初的给药形式,是将微针刺入皮肤,在皮肤表面形成许多微米尺寸的微孔,药物通过这些微孔渗透至皮内;包衣微针是采用浸渍或喷射的方法将药液包衣于微针上,刺入皮肤后吸收体液,药物溶解进入皮内;可溶性微针是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制备,药物分散于针体,随着针体的溶解释放到皮内;空心微针类似微型注射针头,通过注射器或专门的给药装置直接将药液输注入皮内。
经皮给药系统[4]是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制剂。经皮给药可实现无创伤给药,有一系列的独特优点:(1)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发挥药效(2)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因素的干扰(3)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4)长时间稳定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毒副反应(5)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6)产生副反应时,可随时中断。促进药物的透皮渗透率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主要分为3个大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药剂学方法[5],包括离子导入法、超声导入法、电致孔法;添加化学促渗剂、制成前体药物;改变剂型,制备成脂质体、传递体、微乳等。本研究是将目标药物负载于可溶性的微针中,制备可溶性的载药微针,通过微针尖端的快速溶解扩散,从而实现快速高效的药物递送,该剂型采用的是生物相容性、安全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7]制备而成,有效避免了对皮肤的刺激性,并不会产生尖锐的医疗废弃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COPD) 有一些明显的肺外效应[6],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其中老年COPD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和恢复能力均弱于青年人,其治疗和护理需比成年人更加谨慎小心[7]。富马酸福莫特罗(Formoterol fumarate)[8]是日本山之内制药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开发的第三代beta;肾上腺激动剂类平喘药物,具有很强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并且作用持续时间长,对呼吸道选择性高;还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及肺水肿抑制作用(肺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作用),对支气管哮喘等慢性闭塞性肺疾病有效性高。目前,其剂型有片剂、干糖浆剂、干粉吸入剂,但这些剂型对于患者来说,顺应性较差,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要将其制备成可溶性的微针,并对其进行处方前的研究。可溶性微针采用的基质均为水溶性的高分子材料,如糖类、羧甲基纤维素(CMC)、支链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PMVE/MA)、硫酸软骨素(CS)、葡聚糖、聚乙烯醇(PVA)、 丝素蛋白、 聚乙二醇(PEG)及透明质酸钠[1],因此我们的目标药物要能与这些基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而国内外对于该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较少,所以我们要对其进行处方前的研究,包括(1)溶解度的测定;(2)分析该化合物的pKa和logP;(3)稳定性的研究;(4)药物的增溶;(5)制备成可溶性微针,并研究其复溶情况。并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环糊精包合法;(2)制备成胶束(利用TPGS或表面活性剂);(3)制备成纳米乳或微乳研究其增溶情况,通过HPLC定量分析样品含量后进行优化筛选处方,从而为将富马酸福莫特罗制备成可溶性的微针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