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文献综述】
- 概述
射干是鸢尾科(Iridaceae)射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的干燥根茎,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分布全国各省,主产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南等地。采收时间为春初发芽或秋末枯萎时,生长于山坡、草原、田野旷地,或为栽培。射干性苦、寒,归肺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用于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1] 等症状。射干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三萜类、醌类、酮类和酚类,其中黄酮类主要是异黄酮类组分,常见的化合物有鸢尾苷元、鸢尾苷、野鸢尾苷、鸢尾甲黄素A等[2]。射干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炎解热、抗微生物、抗病毒等,其化学成分鸢尾黄酮甙有促进家兔唾液分泌、雌激素样作用等。此外,射干还广泛用作复方用药,至今已被多本本草著作记载。目前,射干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等已有较多研究,这使射干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同时伴随着其社会需求的增加。目前射干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开发新的技术人为地增加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3]。21世纪以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人们的目光由原来的局限于化学方法延伸到采用生物方法提高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将诱导子加入植物组培细胞中以提高次生代谢水平是目前的有效方法之一。本实验采用射干内生菌制备细菌诱导子,通过不同培养基发酵和不同物理方法破碎菌体,分析了14种细菌诱导子的可溶性糖含量,为探究射干内生细菌对射干悬浮细胞异黄酮类成分的影响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内生菌的资源利用。同时对细菌进行发酵培养,从中筛选出能够产生黄酮类物质的内生细菌,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提供新的来源,为研究射干生物材料与内生菌的互作关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 射干的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是射干主活性成分,其中关于异黄酮类成分的研究居多,还有一些研究三萜类、甾体类和挥发油成分的报道。射干中主要含有异黄酮类成分,目前文献报道的有58种,他们具有高度多样化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生物和药理活性,其中常见的化合物有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鸢尾苷、射干异黄酮等[4],这些都是近些年新的研究成果。由于黄酮类成分种类多、含量较高,因此对于异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研究是射干研究的一大重点。射干的第二大类活性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已从射干的根茎中分离出了17种萜类化合物,主要是三萜类成分,已报道的三萜类化合物多是鸢尾醛型新三萜化合物,其余有5种从根中分离出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此外,从射干根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纯化得到了13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射干种子中的酚类成分和醌类衍生物的分离扩大了射干研究的范围[5]。秦民坚等从射干的根茎中提取出了挥发油成分,共计7种[5]。
- 射干的药理作用
3.1 抗炎作用
射干中起主要抗炎作用的是异黄酮类成分,射干中含量较高的如鸢尾苷、芒果素、鸢尾黄素等物质均具有较好的抗炎疗效[6]。COX-2炎症因子的诱导效应会受到鸢尾黄素及鸢尾苷的作用而抑制。抗炎途径主要是抑制TPA或胡萝卜素和抑制PGE2的产生[7]。
3.2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射干的抗菌、抗病毒和抗过敏活性使其成为更多药理学研究者的研究对象。除了对多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外,在动植物组织的培养中,多种病毒的致细胞畸变受射干的作用而被抑制。鸢尾黄素是其中抗菌活性最强的物质,针对17种真菌和6种细菌菌体测试其抗菌活性,发现其对毛藓菌属的真菌活性最强,且有效活性浓度最低。还可抗流感病毒、埃可病毒引起的组培细胞的病变,此外射干还对肺炎球菌有拮抗作用[8]。
3.3 雌性激素样作用
射干中的鸢尾苷和鸢尾黄素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主要成分,其特殊性在于作用于各个器官时具有特异性,可以特异地治疗和预防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9]。其次,体外研究表明射干还有抗前列腺癌的作用,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抗癌作用的机制与其调节前列腺癌细胞的数目和周期相关[1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