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后适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探讨文献综述

 2022-12-23 17:40:24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背景介绍:

缺血性脑中风是一种患病率、死亡率、致死率以及复发率均相当高的脑血管疾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脑缺血一定时间恢复血液供应后,其功能不但未能恢复,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脑机能障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白细胞高度聚集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缺乏等有关。

肢体后适应(limb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RIP)指在脑缺血后进行短暂的肢体缺血。据研究报道,脑缺血发生后进行肢体缺血后适应能发挥脑保护作用,也可提高小鼠的脑缺血耐受,减轻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性障碍。在临床上可诱导缺血性脑中风内源性脑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内容

查阅LRIP、脑缺血再灌注(IR)以及中性粒细胞与IR关系的相关文献,并整理书写课题相关的综述。采用体重在20-30 g的健康小鼠,制备稳定有效的小鼠MCAO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及LRIP组(Sham组不予缺血其它操作同MCAO组,LRIP组在MCAO组的基础上添加肢体缺血后适应操作),再灌注24小时后,进行行为学评分以及脑梗死检测,评价LRIP对脑IR损伤的作用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详细记录实验数据,书写学士学位论文。

研究手段

1. MCAO模型组的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使用改良线栓法:首先使用4%水合氯醛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剃颈部毛(剃干净且不能有伤口),将右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拨开,打活结,进行结扎往上分离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后 ,对颈外动处理,打两个死结,在颈内动脉上打活节,用胰岛素针刺穿颈外动脉上两个死结中间用线栓插入,待线栓插入后,用剪刀剪断两个死结中间血管,让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形成一条直线,将线栓插入颈内,当线栓进入深度距离9-10 mm时感到阻力,用预留于颈内动脉的活结固定线栓,结扎颈外动脉,松开颈总动脉的活结。缺血1 h后,拔栓,结扎颈内动脉近颅端,缝合小鼠颈部皮肤,并且用碘伏消毒伤口,手术结束,将小鼠放在25°C保温毯上,小鼠苏醒后放入饲养笼中。

2. 24 h后,进行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NSS):测试内容包括:身体对称,步态,转圈行为,攀爬行为,前肢对称,强迫转圈,分数均从0-4分给出,计算总分值。测定小鼠脑梗死体积比;给予腹腔注射4%水合氯醛,麻醉成功后吸取5-6 mL生理盐水灌流心脏,取脑,从前往后作冠状位连续切片,厚度为2 mm。将鼠脑切片浸泡于1%TTC染色液中,37 °C恒温避光20 min,每5 min翻转一次,正常脑组织染为红色,梗死区域组织为白色,将脑片浸泡于4%甲醛PBS溶液固定一段时间

3. 肢体后适应:取MCAO模型小鼠,将其用4%水合氯醛麻醉后,使其双腿腿缺血5 min,后恢复供血5 min,进行3次循环,结束后将小鼠放在25℃保温毯上,小鼠苏醒后放入饲养笼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