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对我院2011年-2014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从而获得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种类、科室、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不良反应监测提供有力证据,提高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加强高风险药物预警,降低患者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二、研究的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收集我院2011-2014年不良反应报告,对所收集到的所有合格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整理和数据采集,并对所采集到的数据从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到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分析结果。
三、文献综述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定义)。而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有害的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按临床表现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等;而按其正常药理作用有无关联而分为两类:即A型和B型。A型又称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该反应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和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临床上出现药物副作用、毒性反应、过度效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等。B型又称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是和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与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如药物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自1998年以后,WHO又细划了药物不良反应,除A、B型外,又增加了C型(迟发不良反应)、D型(时间不良反应)、E型(停药型)、F型(治疗意外失败型)。对正确判断ADR和治疗、预防ADR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与WHO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定义虽然在叙述上存在差异,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可以看出,临床上的不良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良反应数据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临床不良反应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虽然新药在上市前进行了详细而又系统的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安全性实验(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突变、致畸及致癌试验)。然而,临床安全性实验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药物的药效反应或药物的代谢与人存在明显的差异,据文献报道,人体用药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动物毒性研究结果的相关率为5%~15%,1961年以来,医学报道的多种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各类不良反应,其中只有几种不良反应可在动物实验中复制,而其余的几种不良反应却未能在动物毒性实验证实。其次,上市前药品的临床实验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一个创新的药物来说,从Ⅰ期~Ⅳ期临床,上市前受试人数不过3000例左右,临床上要监测一项不良反应的可能性(95%概率)时,所需病例数就要增加3倍。因此上市后的监测是继续对药品的安全性考察。第三,上市后监测是撤药的主要依据。由于新药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因此,国内外都是从监测结果,并经过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取得足够的资料后才能获得从市上撤药的结论,有时候,这个监测过程是很漫长的。例如苯丙醇胺(PP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100年前上市的药品,20世纪80年代因引起脑卒中不良反应的报道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但未能证实,以后,该药引起脑卒中不良反应的报道不断出现。最后经过多年的研究于2001年才确定PPA在用于妇女减肥时有导致脑卒中严重不良反应的结论而被撤出市场。众所周知,美国FDA对新药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实验者是比较仔细慎重,据了解,美国FDA对药品上市前的审批时间最短15个月,最长75个月,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撤药事件就有22起,可见上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不良反应数据分析的必要性。话句话说,投入临床使用的药物并不是绝对安全的。
1998年我国成为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的成员,并正式成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所有省、地及(区)市都成立了专门的ADR监测机构。通过这些监测机构,我们获得了大量不良反应的报告,为我们的研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余份,比2012年增长9.0%。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2.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县级覆盖率达到93.8%,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983份。统计分析显示,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仍以医疗机构为主,药品生产企业报告较2012 年有所增长。从涉及药品情况看,国家基本药物安全状况平稳,抗感染药报告数量报告比例已连续4年呈现下降趋势,心血管系统用药报告比例较 2012年上升0.4个百分点;注射剂报告比例在连续几年下降后出现小幅增长,增加0.2个百分点。从涉及患者情况看,65岁以上老年人报告占17.8%,较2012年明显增高。我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2月,通过不良反应上报系统获得并经人工审核得到的合格的不良反应报告共有1000余例。
本论文通过对过去四年的不良反应数据的分析,从而得出药物、患者、疾病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加强高风险药物预警,降低药物治疗风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