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1、HCV及治疗现状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严重肝病。HCV感染机体后,肝组织脂代谢紊乱并伴有慢性炎症,造成肝损伤、脂肪肝并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有约四分之一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是由HCV引起。据统计全球约有1.8亿慢性丙肝感染者,然而慢性丙型肝炎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公众认知度低,被喻为“隐形杀手”,因此实际患者数量要远大于统计数据[1]。我国丙肝患者约为1000万例,2012年全国丙肝病例报告已从2006年的7万多例增至20多万例,其中仅有约4万人接受抗病毒治疗[2]。近年来我国突发性群体性丙肝事件屡有发生,总之,丙型肝炎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丙肝患者若能及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治愈。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即治疗结束后血清中HCV RNA完全清除,持续6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复发。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是目前我国治疗丙肝的标准疗法。但是该标准疗法给药依从性差,产生局部、全身甚至精神上的副作用;此外,半数以上的患者在联合治疗后并不能够完全治愈,且治疗费用高。
HCV属于单正链RNA病毒,变异发生率高,长期用药容易产生耐药,这也是抗病毒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此外,由于存在高度变异,根据HCV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程度,可将HCV分为主要的六种基因型GT1-6(其中又存在基因亚型,如GT1a、GT1b),不同基因型HCV对于肝损伤、疾病进展和转归的影响不尽相同。已有不少研究结果提示,GT1b感染与肝炎的慢性化进程和严重的肝脏疾病有关,并推测基因编码的蛋白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另有研究表明,HCV GT1a、2a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大部分急性肝炎患者为GT1a;GT3a感染与肝脏脂肪变的关系较为密切。临床研究观察到HCV各基因型之间对于IFN-alpha;的治疗存在差异,同样的标准疗法,GT2、3治愈率一般为80%,而对GT1、4治愈率只有不到50%[3] [4]。
2、HCV治疗药物发展趋势
目前,通过抑制HCV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蛋白进行抗病毒治疗成为该领域内的热点,主要包括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NS5A抑制剂以及NS5B聚合酶抑制剂。
(1)N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是一类拟肽类小分子,结构以开链及大环类结构为主。拟肽类抑制剂目前已有两个药物上市,分别是Vertex公司的Telaprevir以及Merck公司的Boceprevir。二者均需要联合使用长效干扰素以及利巴韦林,治愈率显著提高。环状N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由开链结构发展而来,通过将拟肽类抑制剂中的某几个片段通过碳链连接起来形成15~17个原子的环,有利于整个分子的构象限制以增加与酶的亲和力[5]。
(2)NS5A抑制剂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